记得一二十年前的某年,中国剧协安排我去湖南看戏,那里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映山红”戏曲大赛,参加的剧团都是业余的。我很新奇,但恰巧当时有其他的事,于是就请假了。事后我打听了一下,据说很红火,新时期中真正在基层走红的,并不是专业的大剧团,反而是在乡间奔波的业余剧团。他们与民间本来“就是一事”,唱的也是农民本身的故事。他们到农村唱戏是要钱的,但不多,每场也就是一两千块。富裕了的农民掏得起,更乐于看剧团把自己翻身的故事搬上舞台。剧团是辛苦的,一个晚上往往要唱两三场,从张村到李店,然后再从李店奔王家洼子。谭鑫培年轻时也有过这样的“赶场”,艺人们或嫌辛苦,他就得哄着同事去叫寡妇的门祈求住宿。结果寡妇恼了,叫她的同乡打这批“流氓”,于是谭鑫培与他的同班艺人连忙逃往下一个演出的村镇。等到了那儿,谭鑫培这才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大家一边扮戏,一边笑骂着谭鑫培的“缺德”。比比谭鑫培,再看看今天的乡镇业余戏班,“他们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呀?”最后这句话,请您用赵本山演小品的腔调去念,就格外生动了。在今天的北京,只有评剧演员还坚持下乡,演员四五点钟在剧院集合,大轿子车把他们拉到晚上演出的郊区;等演出完毕,卸了装再拉回到剧院解散,各回各家。至于比评戏还缺少市场的河北梆子剧团,基本就处在濒临解散的地步了。
映山红又是开不败的
城北说戏
徐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