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之美》 后记:行走

我的寻美之旅,是在去年的5月份最终得以成行的。

结合我自己的演出实际情况,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我把计划的内容分为云南访茶、缂丝之美、探访宣纸、建盏之寻、云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揽胜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纸、缂丝、云锦、武夷岩茶、红茶、建盏、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而由于种种原因,本书最终未能呈现古琴之操章节,在此也算为日后的再次启程留个伏笔吧。

如大家在书中看到的,我们从去年的6月底开始,一直到10月初,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我和团队一行数人,一直行走在路上。西双版纳、常州、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阳、五夫等地,都留下我们虔诚行走的身影。

从西南的热带雨林的茶山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从北宋时期的龙窑到明代的云锦,一路行走下来,由南而北,自北而南,自然的景致多变,或茂盛,或苍凉。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内心充盈着一种感动的情愫。

我自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一路感受与沉淀。

无论是宣纸还是缂丝,敦煌壁画或者是茶艺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面都是如此精致。我们当下的社会经常会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叹,中国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们的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先祖们都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境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那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演绎,更是内心深处从容平和的体现。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里写到,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我们都在谈论文化传承这一话题,而如何将文化传承下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台湾的黄永松先生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为了新文明的建设,不但要留住手艺,更要倾听历史。”

的确,我们这一路的行走,山一程,水一程,既是在寻访那些精湛的手艺与技艺,更是在倾听历史的无声诉说。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都是美的展现,都是艺术的呈现,也都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

一代人的身影过去,一代人的身影又出现。文化的传承,如薪火不断,绵延闪现。看到一些精美的老建筑物的被拆除与消失,不觉会心痛。但是,看到那么多人,包括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时,我又觉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腾。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