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就是一家又一家的酒店(1)

旅行,就是一家又一家的酒店,

一处又一处的家

【珍惜每一张你睡过的床和你待过的房,那里曾留下你的气息,你在书桌上写过明信片,你在沙发上安静地读过一本书,你在浴缸里洗泡泡浴的时候遇见过猫,你在电话机前思念过一个人……】

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调查:旅行的时候是会选择住特别的酒店,还是随遇而安,走到哪儿,累了,就住在哪儿。

关于这个调查,有327位朋友参与,年龄在22~40岁之间,其中有27位外国朋友(调查还在继续,随时更新数字)。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的回答截然不同。

出行可分成两个方向,游玩和商务。在游玩的时候,中国的朋友基本都会选择随遇而安,在价格方面要价廉物美的酒店,因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玩,回酒店只是睡一觉,于是干净便宜就是他们考虑住宿的基本选择。而外国的朋友对住宿要求比较高,每一次旅游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去了,那些地方的酒店如果当时不住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住了,所以住当地最好的酒店就成了他们旅游时最享受的项目之一。

商务旅游时的情况正好反过来,中国朋友认为是公司出钱那就一定要最好的,这样才又舒服又有面子;外国朋友会选择离办事处近的酒店,性价比合适就行。

对于这种结果,中国的朋友非常不能理解外国朋友的想法。酒店嘛,也不过就是住一晚两晚的事,还不如用这钱去商场火拼一下。

我想这种文化差异大约与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关。

从小,我们便被教育要懂得节约,不是你的东西就别有太多奢望。

我们可以给朋友、晚辈、领导、合作方买很贵的奢侈品,却舍不得让自己奢侈一次,买件品质很好的东西。

那些他人赠予我们的昂贵礼物,我们也不会自己用,而是收藏起来等到需要送礼时,再将它们送出去。

所以奢侈品从来都不属于我们自己,哪怕是一支限量版的钢笔、设计精巧的花瓶、难得一见的胸针……这些也许在第一次见到时就很喜欢的物品,却因为它们的价格超出了心理价位,以至于最终没舍得拥有它们。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

渐渐地,不再去为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而遗憾;渐渐地,学会不再多看一眼对于我们来说奢侈的东西;渐渐地,习惯了将生活限制在了只做那些你知道能让你快乐的事,习惯了阻碍其他的可能性的发展。

从前的我也是这样,一直将快乐建筑在熟悉的、安全的、老套的模式中,去旅游时对酒店并没有太多需求,便宜就好。

无论是山里民宿还是火车站边的旅社,或者地下室半地下室,睡觉只图一个方便和休息,只要房间干净我就能睡,睡醒了就背上背包云游四海,倒也没有觉得什么。

后来我想想,大约与我小时候家里的面积不大而我又习惯睡在封闭阳台的生活有关,因为从小的成长环境让我对住宿条件并没有太多要求,以至于长大后搬进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却有些不习惯了。

直到第一次跟团去国外旅游,十多天的旅程中,住了许多不同的酒店,有花园别墅有五星级宾馆有平民旅社有胶囊公寓,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同酒店带给我的不同体验。

有的酒店是为忙碌的行者而设计的,比如胶囊公寓,待在里面的时间并不会太多,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十平方米的房间足以,单人床小电视,再配一个写字桌就很完美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