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5(2)

就在要出发的时候,戒日王又来信说,事情有变故,起战事了,我要对付战事。辩经的事以后再说。

玄奘收了一位南印度的弟子,弟子回到南印度对国王讲玄奘如何了得。国王是鸠摩罗王,连来三封信请玄奘。玄奘没有去。鸠摩罗王大发脾气,说如果再不来,就要发军队将那烂陀寺捣毁。鸠摩罗王不大信佛教,只是好结交有名望的人,恼怒中就敢有这种举动。

无奈之中,玄奘只好去了。受到了极好的接待。此人是个音乐迷,喜欢中国音乐。两人有很多话题。

此时戒日王征战回来,听说玄奘到了鸠摩罗王那里,就很不高兴。派人通知鸠摩罗王,要人把玄奘送到他那里。

鸠摩罗王以为自己可以和戒日王较量,也有可能是双方以前有些矛盾,想借题发挥。就说:“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戒日王得到话后,立即回话,那就把你头拿来吧。

鸠摩罗王调集了很多军队,沿恒河开到戒日王的驻地。

史料中没有说这期间,是玄奘做了鸠摩罗王的工作,还是国王自个想通了,抑或是他部下的工作。到了戒日王驻地,鸠摩罗王自己前往拜见。戒日王见这样,一下子不生气了,却急不可耐要见到玄奘,而且半夜主动到鸠摩罗王军营会见玄奘,搞得声势极为浩大。

戒日王也是个性情中人,一番详谈后,以为玄奘是印度第一大乘高僧,那个般若鞠多听说后躲到别处去了,不和他辩经了。戒日王就组织了一场据资料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辩经会,要全印度的僧人都来参加,一辩高低。也叫无遮大会。

时间是641年初春,地点曲女城。人数数十万。

参加的国王有近二十个,僧人三千多,各宗各派都有。还专门建筑了行宫什么的,规模宏大。这在中国是不会有的。

印度是信佛的国家,戒日王很有可能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排场很大,程序也很多,到了第二十一天,玄奘才正式出场。这样正规的场合,玄奘并不亲自讲话,而是让发言人读自己的发言稿(著名的《破恶见论》),就是自己的观点。关键是最后说,里面有一句没有道理,有人能攻破,就“斩首相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