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国际学生中心(2)

20世纪80年代起,他每年夏天都会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办的福特基金资助的经济学研究生班,并将一大批中国青年学子送往欧美顶尖学校深造。如今,他发明的“邹检验”已经成为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入门课的必学内容;而每年人民大学“福特班”的考卷也由他出题,被学生们戏称为“邹检验”。1970年,在经过了麻省理工、康奈尔大学、IBM等处的教职工作后,邹至庄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计量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邹至庄、宝拉和三个孩子来到了这座小镇。

和如今广泛推行反歧视政策的美国大学文化不同,20世纪70年代的普林斯顿,远非“男女平等”,也不追求“种族多样性”。1968年,学校刚刚聘用了第一位女性正教授。1969年,大一新生第一次招收了女生。至于“种族多样性”:当时的普林斯顿有三百多个国际学生,大部分为研究生,对于这些国际生,学校从来没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辅导。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所美国白人男性主导的学校里,女性和国际学生都处于边缘地位。而全职太太宝拉却在1974年给校长写信,建议成立一个国际学生中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融入美国社会。

在最初的几年,这个国际学生中心只是以宝拉无偿志愿的形式存在着。1978年,校方终于批准将国际学生中心融入学校管理系统,宝拉被聘为中心主任,直到2010年末她以八十高龄退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为万国国际学生服务的温暖之家只占着一个六平方米的迷你办公室,作为主任的宝拉只领着相当于“半全职”编制的薪金,只有一个助手帮忙,却几乎在学年中的每一天都会组织活动。今日,学校一千五百余名的国际学生中,许多人的美利坚之旅便是从“国际新生周”的一系列迎新活动开始的。在学期中,有每周定期的民族特色聚餐,有与各类专业或者宿舍合搞的演讲、文艺、社交活动,还有“亚洲文化月”“拉美文化月”“国际节”等庆祝民族文化的大型系列活动。她的办公室向所有国际学生、学者敞开。通过宝拉,这些初来乍到者走向了热心的本地居民和英语辅导志愿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