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成就中国烟王(11)

创造三赢

其实,在最初投资“第一车间”时,玉溪卷烟厂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太好。1985年,厂子虽然摆脱了之前的连年亏损状态,但其盈利也不过4000多万元,而引进设备时所欠下的巨额贷款还没有还上。这种时候,褚时健的“敢干”与“前瞻性视野”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在看他来,展开“第一车间”项目,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同时,还实现了农民、烟厂、国家的三方受益。也恰恰是这种“三赢”甚至“多赢”的观念,使他敢为众人先。

“第一车间”初建后,烟草长势成了褚时健最关心的问题。他经常叫上司机就直奔那种植烟草的县上去了。而且10次有9次他是不会叫上别人的,这是因为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一旦知道烟厂有人下去,就会进行各种规格的接待。而老褚最不喜繁文缛节,他说:“有那时间还不如去看烟叶!”讲求效率的他也不会在看烟草上浪费太多时间,其他烟厂的人3天看一个县的烟叶,褚时健一天则可以看3个县的烟叶情况。在烟草种植期,他经常会随意走进一块正在耕种的土地里,看烟农们是否严格地遵循了厂里要求的栽种距离、肥料用量等;在烟叶生长期,他又会走入烟田,细心观察叶片的生长与变化;等到烟叶收获期,他便在烟田基地、收购站两头跑。“眼见为实,光听别人说,我不放心!”这是老褚的又一本色。他知道,作为企业经营者,想要获得第一手的准确信息,就必须亲力亲为,而不能依赖别人。

从1986年到1989年,褚时健将自己的主要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第一车间”的原料种植上。如此一来,整个玉溪地区上等烟叶在总产量中的比例,从1986年的14.2%提升到1988年的36.1%,中上等烟的综合比例也达到了85%左右。而且,据对1987年收购的优质主料烟叶抽样化验的结果来看,总烟碱比1986年收购的样品烟增长了1倍,糖碱比也接近合理,这样的烟叶质量,完全可与欧美国家的优质烟叶相媲美。烟农们的收入,也第一次达到了每亩550元!烟农们笑了,褚时健也笑了。在玉溪希望的田野上,最“富有”的就是“第一车间”里的笑声。这笑声,流溢在玉溪市整齐平坦的街道上,也回荡在玉溪人激情豪迈的“生产大合唱”中。

品质第一

但褚时健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满足的人。尤其是在追逐产品的优异质量方面,他永远孜孜以求,独树一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