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成就中国烟王(2)

解决了一线职工的住房困难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困难,与之前的戛洒糖厂一样,卷烟厂的伙食也颇差。“工人吃不饱肚子,见不到油星,哪有干活的劲儿?”褚时健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不过,卷烟厂没有养猪的原材料,因此戛洒糖厂的老经验行不通了。

在与建筑队打交道的过程中,褚时健了解到,建筑工人的村子里流行养猪,且是玉溪卷烟厂周边最大的猪肉供应村。为了改善工人们的伙食,褚时健利用自己与建筑队包工头任新明等人建立的良好关系,走了一次“后门”,请他们每日将原供应市场的一半猪肉都直接送到玉溪卷烟厂。

有了猪肉,工人们的伙食中每人每个月都有了8公斤的肉食——吃不好、难见肉星儿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多项措施齐下手后,烟厂生产的卷烟质量有所上升,此时,主要产品“红梅”已成了市场畅销产品。为了进一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褚时健还打起了外部资源的主意。当时四川粮食大增产,猪肉大量剩余,在双方协调下,四川烟草公司将四川的特产——火腿拉到玉溪,玉溪则用香烟与他们进行交换,然后,烟厂再将火腿以低价卖给工人,使工人真正从生产中得到了实惠。

这并不是褚时健主持的“产品互换”的唯一例子,烟厂还利用香烟与广东商人换来诸如洗衣机、电视、收音机一类的家电。烟厂并没有花费多少钱,而职工们的生活却“日日登上了新台阶”,褚厂长的威信自然在基层渐渐树立起来。

基层认可了,管理层却有人不服气——外来的和尚念的经好,自然有人看不惯。这种管理层上的不满在“滤嘴烟”上开始萌芽。20世纪70年代后期,滤嘴烟开始渐渐流行,销量非常不错。为了跟上市场需求,褚时健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商机。

但生产滤嘴烟的任务刚布置下去,就有人在厂子里造起了谣,说是滤嘴棒上的金粉有毒,搞得很多工人不愿意去上工。为了遏制这种反常现象再发生,褚时健以硬碰硬,用“不到岗不结算工资”的做法,让一众闹事者开始退却。就这样,果断的作风、坚定的做法,使褚时健“不好惹”的名头开始流传开来。

这年8月,褚时健又抓住了一个以利刃治厂的机会。厂里仅有的两台6.5吨锅炉坏了一台,剩下一台锅炉维持供热,顾了卷烟生产就误了烤烟烘干,反之亦是。

褚时健急忙找到检修工安排抢修,没想到得到的回答却是:“以往修这个锅炉得50天,您刚来厂里不久,我们得卖点儿力气,就用40天吧。”

“不行!只给4天,一定要修好!”褚时健斩钉截铁地说。

检修工们一下子炸了窝:“我们干不来,谁能干您让谁来干吧!”

褚时健对修锅炉可不是外行,他胸有成竹地进行了具体安排:“炉墙不用换,要换的只是40多根管道。你们分成5个组,进行流水作业。要是4天完不成,我负全部责任。”

一听这话,检修工们全傻眼了。结果他们只用了3天半,就把那台坏的锅炉全部检修完毕。两台锅炉又各司其职了。

自此,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威信正式确立。“这个新来的厂长不仅肯干,还懂行、敢干,哄不住他,做事不能再马虎了。”烟厂的人都这样说。褚时健后来也说:“他们原来看不起我,这一次,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都对我的看法改变了。”

安居而敬业,这就是褚时健治厂之初的一把利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