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感叹,几多忧愁 3

胖知州顿时惶恐不安,脸色由红变白。左宗棠继续道:“不过,我倒是可以答应你,为此关题几个歪字。”

胖知州立即转惊为喜,急忙叫人准备,当下就在关楼的一间阁屋内,摆开了笔墨纸砚。左宗棠挽起袖口,提起一管又粗又大的毛笔,饱蘸浓墨,凝神片刻,俯身在宣纸上一笔一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大字。看那字迹苍劲洗练,刚柔相济,力透纸背。最后“雄关”二字似乎浸透了左宗棠全身之力,尤其那“关”字,真仿佛是钢筋铁骨、坚不可摧的城堡。

胖知州和众人围着题字赞不绝口:“从未见过如此神笔,如此神韵!”“照此放大,刻出匾来悬在城楼上,嘉峪关定会骤然生辉,犹如给长城画龙点睛。”“恐怕当朝翰林学士也没人能及……”

左宗棠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捻须微笑,任听他们胡吹乱捧。他有点累了,微合双目,想静一静。胖知州即刻摆手,制止众人喧哗。

左宗棠的心并未静下来。君命在身,重任在肩。这些天,他一直思虑着如何加强整个西北一带的防务和如何收回伊犁。当接到朝廷征询他对崇厚订约持如何态度的上谕之后,他更是殚精竭虑,寝食不安。昨日,他开始草拟奏稿,心情跌宕起伏,时而激昂愤慨,时而忧虑心烦。今日登览雄关,正是想抛弃烦躁,散心遣闷……

这当儿,从城楼下气喘吁吁地跑上来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守城的军卒,另一个是左帅幕府中一位参军。那位参军一进门便向左宗棠施礼禀告:“大人,刚才朝廷紧急文书送到,请大人回大营过目。”

左宗棠应了声“知道了”,随即向知州和守城的军官告辞,下了城楼,乘车径返大营。

自从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和钦差大臣名义驻节肃州以来,原来的州衙门腾出来,让给左宗棠做帅府。这座衙门虽比不上兰州的总督大衙那种气派和煊赫,但它的占地规模、建筑格局,在当地都鹤立鸡群。

左宗棠平日处理阅读公文的地方,是一间陈设简朴但却雅致舒适的书房。他从机要参军手里接过廷寄一看,原来是军机处密转的上谕,并附有李鸿章给朝廷的关于如何处理崇厚订约一事的奏折抄件,要求左宗棠连同上次的廷寄“一并妥议具奏”。

左宗棠仔细看罢李鸿章的折子,目光久久停留在“先允后翻,其曲在我”八个字上。一股无名怒火,油然直冲脑门。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西北军政大权的他,素日已养成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唯独遇到丧权辱国且还振振有词的人和事时,他那耿直的性格和桀骜要强的素行,便再难压抑。“李少荃,真匹夫也!”他心里咒骂了一声,握紧的拳头重重地捶在李鸿章的奏折抄件上。

同光年间,左李交恶,疆臣不和,在大清朝的朝野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两位政治地位同样高贵、声望影响同样显赫的封疆大吏,在一系列重要军国大事的战略方针和策略上,存在尖锐分歧。清廷满人贵族集团,不想也没必要去调和这两位汉族大员的矛盾。因为这对他们的统治有利。而在一般的清朝官吏看来,左李争斗,不过是湘、淮两系军阀相互倾轧、钩心斗角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