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12岁初闻大郅(2)

在徐汇区少体校,姚明开始了篮球训练。当时全国一共有3500所少体校,孩子们来这儿不是来玩的,是来吃苦的。姚明一个星期训练6天,上来第一堂课就是蛙跳,姚明胖乎乎的,跳不起来,几圈下来就累得不行,坐地上起不来了。后来开始有球训练,不分位置,就是跑步、运球、投篮、传球,周而复始,很机械化。所以,姚明当时一点儿都不喜欢篮球。后来姚明曾说,在基层教育上,中国教练和美国教练有很大的分别。美国教练鼓励队员做他喜欢的内容,而中国教练只是让球员机械地重复。重复到最后,很多孩子就失去了最初的热情。

转过年来,到了1990年。进入90年代,时代发生了巨变。中国在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拿了183块金牌,可以说是拿金牌拿到了手软。也正是从这届亚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也能得到一些比较可观的奖金了。同时,因为亚运会大获成功,在中国掀起了体育的热潮,体育运动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两年之后的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一举拿了15枚金牌。这些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拿到了奥运会奖牌的运动员更是不得了,不光有国家的奖励、地方体育局的奖励,冠军们去香港时还能得到香港富商们的奖励。电视、报纸,采访不断,真算得上是名利双收。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人对运动员的看法、对运动员未来退役之后怎么去发展,慢慢有了一定改变。

也是在1990年,姚明第一次去现场看了场正式的篮球比赛。说正式,也不算特别正式,这是两张方凤娣的同事送给她的球票,比赛是美国哈林篮球队的表演赛。哈林篮球队其实就是把篮球变成表演和杂耍,怎么好看怎么来。这回可把姚明给看高兴了—原来篮球比赛还可以打得这么有意思!基本没什么防守,在空中飞来飞去,传球、扣篮,什么动作都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动作都能做出来。姚明从来也没想到,篮球也能打得这么精彩、这么好看!

这场哈林篮球队的表演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姚明对篮球的热情。

两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8岁的姚明是一米七,到了11岁,姚明已经一米八八了,已经和母亲方凤娣一样高了。不过,虽然练了两年多,但这时候姚明的篮球水平还是不怎么样。跑不动,也接不住球,而且,练的时间稍微长点儿就累。这两年多,唯一有所进步的本领就是原地投篮,说投就投,投得还非常准,手感很柔和。同时又因为个头高,所以没人盖得着,就是一架原地的高炮台。

到了1992年,姚明12岁了,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这时候,他又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体教分离,如果选择升初中,就只能放弃体育,你就不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了;如果你要选择吃体育这碗饭,你就得放弃受教育,就得进体工队了。

这一点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体教合一,体育蕴涵在学校的教育之中。运动员可以在学习的同时随意地选择他喜欢的运动项目,即使没练出来,也还能拿到学历,将来的生活也有所保障。但中国不是,如果选择体育这一行,那么就只有华山一条路了。如果练出来,什么都不用多说,如果练不出来就玩完了。在这条路上玩完了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难以计数。

姚明面临的选择,是选择继续念书,还是选择进体校?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到底走哪条路呢?

在这个时候,徐为丽又来了,劝方凤娣同意姚明继续打球,实际上就是劝姚明别念书了。方凤娣还是不愿意。其实,方凤娣的心情很容易理解,那个年代过来的运动员真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走他们的老路,大多数希望子女能多读书、上大学。他们自己没读多少书,于是希望子女能好好读书,将来可以有一个稳定的、踏实的人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