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人》 徐贵祥序:说对说错皆用心(3)

这两句话,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将不屈不挠,牵引牵引再牵引,推动推动再推动。今年下半年,我将我的作品《三尺布》《识字班》《背锅人》发给在校学生,告诉大家只做一件事,开展批评。我在动员会上说,同学们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学生连老师都敢批评,一是说明学生成长了,二是说明老师成功了。10月31日凌晨,我看了张志强老师发来的二十篇学生撰写的“大批判”文章,喜出望外。这些九零后的学生,几乎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少有杂七杂八的顾虑,谈问题一针见血,不乏真知灼见。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个同学在文章里这样写道:“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作家,徐贵祥老师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她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在《背锅人》这个作品里,开头写了一个国军军官的正面形象,大量铺陈,而在作品里,这个人物逐渐弱化,这个人和他的故事显得多余。二是真正的主角从叛匪到汉奸再到八路军民工的转变,缺乏细微的心理刻画,在最应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彩。另有一个同学,毫不客气地指出,作品在结构上有明显硬伤,几个重要的情节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甚至逻辑混乱。还有一个同学,对于作品中经常昙花一现的人物表示莫名其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姑且不论这个同学、这些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进入作品内部,鸡蛋里面挑骨头。我相信,就是这种条分缕析、吹毛求疵的精神,不动声色地把同学们拖进了文学创作的特定情境当中,让他们亲临现场,设身处地,直接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组织这个“大批判活动”,还有一项附加作业:不仅要指出问题,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假如是我,如何来写?这个作业,直接就把学生带入创作思维和创作状态之中。一个同学开玩笑说,这可不是搞着玩的,徐主任那么大个块头,不是轻易能够被击倒的。假如是我,我写得怎么样,那是要刺刀见红的。

我认真看了几位同学“假如是我”的设计,有几篇确实别有洞天,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出蓝胜蓝”的趋势。但是,公允地说,他们毕竟年轻,创作经验缺乏,生活体验单薄,他们的设计未必比我高明很多,有些甚至还难免稚嫩,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欣喜欣慰,说对说错皆用心,说高说低都是真。至少,他们已经上路了,他们在我行走的路上,迈出了自己的步伐。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走在我的前面啊,那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2015年10月31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