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驰电掣效果著 (2)

社会功效

中国电报的创办,在清末社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电报设立后,各地军情瞬息可达,无事则报告各国战船进出情况,以便派战船来往侦察;有事则专报军情,调度行动。1882年夏,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趁机扩大在朝鲜的势力范围,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做准备。中国派兵赴朝鲜平息了这场内乱。这次行动中南北水陆各营调动迅速,实赖电报灵捷。相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入侵越南时通讯工具落后,清军调动不灵的情况,高下立现。在当时“俄北瞰,英西睽,法南瞬,日东眈”的情况下,清王朝防务水平提高,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当然,电报在清廷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方面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1906年,盛宣怀在《设电线沿革》中不无得意地说:“先年(1904-1905)湘赣会匪起于仓猝,若无萍乡、醴陵电报,搜捕何能如此迅速?凡郡县尽设电报,匪类不能蔓延,功可弭乱,岂何广收利益哉?”

电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作用更不可忽略。在国内外贸易上,通过电报可以迅速了解行情货价,降低经营风险,在与外商竞争方面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在国内市场上,电报对促进物资交流和市场的扩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造炼铁厂,筹办采运湘煤各事,尤须信息捷速。在张之洞建议下,电报局架设了鄂省至湘潭的电线,使煤铁产地两端相连,方便了能源产地、原料产地与加工地点的联系,给生产调度带来了很大便利。总之,电报的兴办,既便民益商又繁荣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

电报还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能够较为迅速地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与世隔绝的状况。电报在办理对外交涉、保护华侨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如1885年美国迫害华工,清廷立即收到驻美公使郑藻如的电报,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接到旧金山中华会馆的电报,清王朝及时出面与美国交涉,保护了华侨的权益。

电报对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清末的文体趋向简朴。由于电报费昂贵,人们不得不在电文中去掉冗词赘句。政府文书中出现了“电牍”这种新的文书格式,特点是“语质而事赅,词约而现明”。而社会上也出现了“通电”的新文体。虽然仍有不少“通电”还是四六骈文,咬文嚼字,但更多的“通电”文词简洁,言简意赅。在政治上成为制造舆论的特殊工具,在近代史上历次政治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报开设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而且在风气未开的封建社会,这一新生事物无疑促使社会开化。有人说:“中国与泰西交接后,渐喜破除成见。”近代电信事业的建立,对于改变社会风气,破除迷信观念,开阔人民的眼界,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电报在中国出现是一件大事,对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盛宣怀主持电报局多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使中国的电报线贯穿了中国经济和军事极为重要的地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盛宣怀为长远之计办的天津电报学堂,更为日后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自己的技术人才。鉴于此,盛宣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电讯业的鼻祖。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