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二) 2

当晚赵有福起艺名的事告诉黄掌柜,黄掌柜说这是个大事,要好好操办,晚上赵先生下场之后,黄掌柜在后院摆了一桌席,请赵先生坐在上首,重新说了一遍改名的事,赵有福重又向赵先生磕了三个头。过去艺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严格遵循师承关系。做艺者必须磕头拜师才算有了门户,同行才会予以承认。否则,将会被同行骂为“没爹”,到处受排挤。赵先生日里说赵有福艺成出师,不必再拜师父那是自谦的话。到了席上,黄掌柜替赵有福说出拜师的话,赵有福也再三恳请。赵先生本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的,便一口答应。

徒弟分为“授业”、“拜门儿”、“寄名”三类。授业即“入室弟子”,大多数从幼年学艺,受到较系统的传授;“拜门儿”一般是带艺投师,在原有基础上再受些指点。以上两种都有拜师仪式;“寄名”则无拜师仪式,只凭一封信或一句话就算某老师的弟子了,故又称“口盟”。赵有福作了赵先生的口盟徒弟,黄掌柜掏了十块大洋,八块钱让赵有福转送赵先生,作为拜师礼;两块钱留着让他到沽衣店买件八成新的像样的上场衣服。赵有福从今个起就改叫赵学谨了。

第二天赵学谨坐在书场后排流水座上听了一天书,第三天上午场的时候便在书馆门前挂起了写着“赵学谨”三个字的水牌。

但凡在场子唱戏、评书、说相声这类行当,一靠身上的真本事,二靠有朋友和喜欢自己的观众捧场。捧角、捧角,不捧难成角!捧角的人按现在的话叫“粉丝”,英文叫做Fans。赵先生心疼徒弟,怕赵学谨第一次讲书冷了场,自个儿掏钱请客,请了十几个自己的“粉丝”到场助威。又掏钱专门请裁缝为赵学谨订作了一身上场服。第一场评书段子千挑万选,替赵学谨选了当时最热门的武侠评书《七剑十八义》。有师傅这么照顾着,赵学谨的说评书的底子又深,说起书来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场下自然是叫好声一片。

赵学谨在台上连说了七天,台下叫好声喊了七日。渐渐的,但凡挂起赵学谨水牌的时候,听书的人就比别的上午场多出许多;赵学谨一下了场,请他吃饭,和他说话的茶客一个接着一个,应接不暇。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赵学谨红了。

一个说评书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红起来,行话叫做“挑帘红”,是很不容易见到的。黄掌柜见自己的书场出了一个“挑帘红”,自然是很高兴。立刻就给赵学谨排了下午场和晚场。书钱也涨了,原来是一个月三块大洋,现在是三七分账。

大多数人喝茶听书的书客是在下午场和晚场过来,所以大书场在这两个场次安排的都是有一定功底和名气的演员;至于分账,小书场是倒三七分账,就是说书先生拿七成,书场拿三成;有名声聚人气的大书场是正三七,说书先生拿三成,书场拿七成。如果说书先生是名角,是五五分成;说书先生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红角,仍然是倒三七,书场只拿三成。所以赵学谨只用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开始说下午场和夜场,拿了三七的分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