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1)

帝王之后当下有几许?譬如嬴、齐、韩、刘、李、赵、朱氏之类的人家,追溯几十代都能找到赫赫宗源,嬴姓者找到秦始皇,李姓者找到李世民,朱姓者找到朱元璋。出生名门望族当下有几许?也许百姓家的先人总有圣贤达人,上溯百年千载,总能给自我介绍添些神气,总能附托于十八辈前的堂堂人物、虚构人氏而认宗耀祖。常听说“我姓孔,孔子的孔”,“我姓孙,孙悟空的孙”,似乎没听说过“我姓秦,秦桧的秦”,或“我姓潘,潘金莲的潘”。

当朝正史、地方志书、俾林野史、小说笔记等无数的史料有载,在大运河当道的历朝历代,淮安府地牛气冲天,南北船马交通、粮物交流必经此埠,使得都城繁荣,人物先进,堪称一线城市。到明朝中期,由于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造船、军事等各业兴旺,淮安盛景已是登峰造极,知府不算大官,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署里、河道总兵府的官衙里,坐着从一品、二三品大员;进士不算名人,仅所属山阳县亦即后来更名淮安县的河下镇,涌现的六十多位进士中就有十多位翰林,还有一位生前不得志、“非科班出身”的小说大家吴承恩。山阳县与清河县亦即后来复名淮阴县的两个县域,嘉靖年间就产生两位状元沈坤和丁士美。

沈坤、丁士美、吴承恩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人,沈坤小吴承恩几岁,大丁士美十多岁,立世成事于十六世纪中叶,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彼此自有乡党间的关联。沈坤入仕早于丁士美,为官从翰林院修撰晋至从四品的南京国子监祭酒,为母居丧期间,聚结乡勇抗倭,为此受诬入狱,被民间誉为状元兵。丁士美为官从翰林修撰晋至吏部左侍郎,贵为三朝文臣,两代帝师,逝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恪,有襄校重录煌煌古籍《永乐大典》的成就。

现当代淮安,回溯文化名人最著称者当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他一生多囿居山阳县河下镇,凡其诗文述及人氏常是地方达人。吴承恩为沈坤的父母写过墓志铭,为丁士美的父亲丁儒写过墓志铭,后者的墓志铭是他为丁士美的同科进士林士章代笔。看来古代即有代笔撰文的风气,就像当下的官员和博导,常叫地位较低的秘书、研究生代笔。丁士美的父亲去世,请同僚林士章写一墓志铭,林士章转让吴承恩代笔,就有了《封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双松丁公墓志铭》。这种文章的内容都是盖棺定论的生平美言:翁讳儒,字希贤,世为淮郡清河著姓。生子二:长即后溪公士美。

墓志铭必提丁士美,因父以子贵,没有朝廷重臣的儿子丁士美,哪有父亲丁儒“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封号。

百姓家史如果不能从遗存、史籍中找到脉络,只能从族口相传或宗谱中求索。世道变迁,人事演进,没想到我会与丁士美的两位后人相遇。我有一位四十年前的小学同学丁亮,一位熟识多年的丁迎真,都是丁士美的族地原清河县现淮阴区的丁集镇人,都早已远离乡土创业有成。月初,受从深圳回乡兴业的丁亮邀约,我去丁集镇钓鱼玩闲,午餐桌上有丁迎真在座,闲谈间才知道他俩是丁士美的嫡系后代,而且两人是嫡亲叔侄。在我从前的印象里,好像他们从没在我面前说过丁士美的名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