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絮语 我的雷鸣 2

1993年8月的一个晚上,陆锋家的电话响了,北京同仁医院的邓元诚教授传来了一个消息: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将要来北京举办人工耳蜗研讨会,他们已经在医治耳聋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陆锋和父母对这个消息没有太大兴趣,也许是因为经过了太多的失望和伤痛。自从在南京看了那个做单导人工耳蜗植入的女孩以后,陆锋对人工耳蜗就产生了一种反感,甚至是恐惧。但陆荣却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她知道:澳大利亚的生物研究与医疗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前列,一些在生物与医药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就是在澳大利亚诞生的,那个国家的一些公民频频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个会议应该有价值。

她决定带陆锋去北京。

陆锋对姐姐充满敬爱、感谢、信任,对姐姐的判断与决定十分听从。不仅仅因为姐姐为了他放弃了出国、前程甚至爱情,更因为他知道姐姐的理性、智慧和坚韧,一旦认定目标,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奋斗,姐姐是他失去听力后最依赖的人。

会场布置简单,与会人员也不多。陆荣对澳大利亚专家介绍的多导人工耳蜗的效果心怀疑虑,但看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植入者,陆荣的疑惑烟消云散了。

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子,叫苏玉华,温文尔雅,如果她不撩起披肩的黑发,谁也不会看到掩盖在耳后的线圈。她面对着陆荣,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陆荣用手掩住嘴唇,她怕对方是个读唇高手。她问了一些天南海北、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般的读唇是很难读出来的。

苏玉华却是随问随答,笑容可掬。

没有作假的可能。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太好了!真是太了不起了!”

那个女子给陆荣介绍了一位身材不高、五十多岁的长者,说这就是她的手术医生——黄俊生教授。

黄教授目光睿智,态度亲切,讲解着有关人工耳蜗的情况。

陆荣惊喜交集,所见所闻使她深深震撼,她看到了弟弟重新听见声音的希望。

陆锋从姐姐那罕见的激动里,感觉到一个不寻常事件的发生。

陆荣拉着弟弟的手,来到主席台前,用英语询问澳大利亚的玛莎女士:“我弟弟八年前药物中毒导致耳聋,如果他植入人工耳蜗,能够成功吗?”

玛莎慎重回答:“你弟弟植入耳蜗,不一定成功;但如果他不植入耳蜗,一定不会成功。”

陆荣点点头,她十分欣赏玛莎这种很有分寸,很严谨,态度又很明确的回答。

“你们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我们这次来中国作推介,也作调查,公司总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你们能留下联系的电话与通信地址吗?”

陆荣留下了电话与通信地址,和陆锋一起带着一颗希望的种子回家了。

半年后,陆荣接到通知,她和陆锋又一次来到北京,给陆锋做了全面检查。

几个月后,陆荣再次接到电话,要她把陆锋以前的所有病历资料全部翻译成英文,带到北京来。这些资料将被送到澳大利亚去。陆荣被告知,陆锋有可能被选为第一批人工耳蜗的植入者,如果被选上,将免费得到一套人工耳蜗装置,这是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推广策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