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参考笔者的论文:Yung-chen Chiang, “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pp. 305-332.
② Jerome Grieder,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57.
他指出如果人们可以为了爱国,而不论是非,那岂不是用双重的标准来判定对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因为那是自己的国家,就对错不分。①他认为强权主义之所以会在世界上横行,就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这种弱肉强食的民族主义,从他的角度看来,就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爆发,离他投书的时间才两个月。这个空前的战祸,大大地冲击了他世界大同的理念。他每天勤读时事,在日记里作札记,并记录他的感想。1914 年7 月底大战爆发。8 月,德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比利时起而抵抗,其结果是惨遭屠戮;反之,卢森堡投降,家园得以保全。这两个小国和德国比邻,其所遭遇的命运却如此不同。胡适当时从其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抵抗主义(non-resistance)。②
胡适信奉不抵抗主义的阶段并不算长,但是它的形成和转变,都跟韦莲司有密切的关系。1914 年11 月,当他和韦莲司在绮色佳街头散步,谈到“折柳赠别”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曾特别提到了老子。胡适引了他1908 年在上海时写的一首七律《秋柳》:“已见萧飕万木摧,尚余垂柳拂人来。凭君漫说柔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①他为韦莲司解释这首诗的寓意,在于申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理。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胡适的不抵抗主义还只是一个雏形。当时,他还在忧心中国没有能赖以自保的国防力量。一直要等到次年一月,胡适在纽约跟韦莲司相见,也就是发生“独处一室的风波”之时,他才当面向韦莲司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大悟,“决心投身世界和平诸团体”,从此奉行不抵抗主义。胡适过后在日记上说,韦莲司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胡适“挽近第一大捷”,希望胡适能“力持此志勿懈。”②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一册,232-235 页。
②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二册,4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