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教士女儿的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诞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她的父亲赛兆祥笃信基督,年轻时满怀“拯救世界”的宗教热情,刚结婚便带着妻子凯丽来中国传教。赛珍珠的五位兄弟姐妹全部出生在中国。其中三个因患流行病早年天折,葬在中国。为减少丧失子女带来的痛苦,赛兆祥和妻子于1891年回美国休假,这才把赛珍珠生在了家乡。宗教般的热忱在赛兆祥的身上体现得很充分。赛珍珠出生3个月就随父母来到中国。赛兆祥是个学者型传教士,他把《圣经》译成了中国百姓能听懂的中文,了解儒学,还专门研究过佛教。他意识到亚洲的文明早已达到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峰,并发现东西方的哲学与信仰有着不少相通之处。正如赛珍珠后来回忆道:“我父母亲的观点很不正统。他们认为,在各个方面中国人都和我们是平等的。中国的文化,包括哲学与宗教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由于赛兆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赛珍珠从小就跟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式的教育,跟着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化,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和中国孩子一块儿玩耍。童年的赛珍珠印象最深的是奶妈给她讲的各种民间传说和厨师所讲的“三国”、“水浒”故事。神话与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奶妈的这些口头文学以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滋养了赛珍珠的精神世界,使她与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从伦理的根子上开始理解,并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的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教育。17岁时,赛珍珠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在美国念康奈尔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论文却是《中国与西洋》。
赛珍珠在中国镇江生活了18年,是她的“中国故乡”。由于传教士后代及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原因,大学毕业后赛珍珠就立即回来了,1917年与传教士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随夫君在皖北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宿州生活了两年半。1919年,中国正如火荼的进行思想运动时,赛珍珠与丈夫却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南京生活了12年。在一座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乎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