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坏天气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逆境对于一个人才的成长也是一样。这种处境下,品特只有阅读才能排遣内心的痛楚。在伦敦东郊贫穷、零乱的哈克尼区,品特打开了一本又一本文学名著,有小说、诗歌、剧本。因为环境和战时不稳定的生活,品特童年的阅读并不很系统,直到1944年年底,他才在哈克尼·唐斯文法学校安置下来,补回失去的时光。哈克尼有所极棒的公共图书馆,品特在那里发现了乔伊斯、劳伦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弗吉尼娅·伍尔夫、兰波以及叶芝等。更重要的是,在哈克尼,他遇到了激发和引导他走上戏剧之路的英语老师约瑟夫·布利尔里。布利尔里是位高个子约克郡人,患有疟疾病,在二战中曾遭受鱼雷攻击,醉心于英语诗歌及戏剧文学。1945年,15岁的品特被布利尔里指定,在后者计划排演的《麦克白》中饰演麦克白。最初的演剧经历给少年品特留下了神奇而兴奋的美好印象。身着演出服(麦克白的现代版少将制服)乘38路公交车回家喝茶。车上,老奶奶们冲他微笑,售票员则看着他说:“呃,我不知道要收你什么钱。”父母则因此买了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他作纪念。布利尔里成了品特中学时代的密友,有数年之久。他们养成了一道远距离散步的习惯。不久,他对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发生了兴趣,表演欲望随之产生。他报名参加学校的业余剧团,以少年人的热情介入学校的文艺活动。
战争年代的个人体验和学校的表演经历,是自己产生写作欲望的基础。在业余剧团里,品特经常扮演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麦克白、罗密欧,确立了自己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品特回忆道:“那年我14岁,一天夜里,我在厨房里写诗,当时我正和一个女孩处在热恋之中——我这个人相当早熟。长夜难眠,我含泪写着伤感的诗篇。早晨6时左右,我爸爸进来了,他正准备去上班,他是一名裁缝,总是在早晨6点半离家,下午6时30分才回来。我爸爸这时问:‘你为什么不睡觉?’ 我伤感地抬起头说:‘我在写东西。’他说:‘让我看看。’他拿过去看了看说:‘很好,继续写。’”一生辛劳的父亲没有能力左右儿子的前途,但他支持品特的选择。尽管他希望品特能进剑桥、牛津等名校深造。但当品特于1948年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时,他还是向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