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院长的左右不分 2

艺术界非常流行“三不触摸主义”:不触摸既得利益,不触摸成功艺术家的屁股,不触摸同一个艳俗碉堡出来的哥们利益。于是,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概念,倒也很合适艺术界。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艺术界流行不靠谱已经有很长时间,究其原因是这个利益关联的圈子太小,转来转去都是老哥们老熟人,于是一切就做得非常人情非常不以客观判断为标准,在视线范围内能做到的也就是良莠不分。思想不重要,观念不重要,技术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做人。于是乎,艺术界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作品为本,以市场为本还是以艺术观念为本,以创新为本还是以山寨为本——这些在艺术创作中非常不成问题的问题,几乎成了艺术界心照不宣却又努力维护现状的问题。

当然,这个言外之意自己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全部精华的展览,也是可以说它有意义的,因为可以做成励志型的展览,让公众记住一群成长型的艺术家的过去和那段极特殊的历史造成的“挤压”空间,成就了现在这段艺术历史不断被追溯的价值空间。这过程当然包括了艺术群体,从一介草根到成功,到迷失,到失去贞操,着迷于商业操作的过程——这个正反面的意义都有的励志是可以有的。也能告诉后来的艺术家们只有坚持才能成为“少数者”的成功厚黑学。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学会见风使舵,如野狗般生存下来的院士们,则可以作为MBA来自东方艺术生意的最好案例。

另一个出来喊话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他在做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装置之后,大概都是来自他自己掌握话语系统的人士,对他由水墨型艺术家转型为装置艺术家的言不由衷的赞美看来潘院长在多年不温不火的主打水墨与建筑之后,还是蛮在意本次跨界的变化——但千万别把装置当“专制”了。此公非常老当益壮地在中国早已成为最主流的杂志之一的《新周刊》喊出了“如果所有人都做了杜尚,世界就会闹饥荒”,进而得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逻辑,“我觉得我活得比杜尚有意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