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院长的左右不分 1

近期以两个院长的言论极为“吓人”,一联想到他们的言行,就像看到恐怖片中吸血鬼的情景,令人好寒冷: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的罗中立在即将给二十个院士做展览第一次履行院长之职时,非常官腔地喊出,“为未来当代文化的建设开创新的篇章”,给人有点断代史的感觉。这个喊话如果对于参加展览的二十个院士的教导,倒是非常适宜,非常善解人意。毕竟提醒这些艺术院士身上肩负的“历史重任”,希望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能够直指未来,否则这个展览真有点像做一批现成“古董”展览的炫耀意味,它对过去的艺术算是勉强负了一点责,但是并不能对未来负那么高调的责。如果对象成公众,则显得超级假大空,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否定与批判传统,而不是让自己的价值观钝化为“传统”价值观的新一轮守护者。当然,关键问题是,锦上添花式的展览并不能增大艺术对社会化的意义,更不能解决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界出现的种种问题。罗院长这一喊真要吓死人的,真有点像中国乳制品企业,很容易让中国艺术家像喝了圣元奶粉催化儿童性早熟那样在商业上“性早熟”。

不知道罗院长可知道更多的草根在拓宽中国当代艺术新的价值观之时,不是以商业秀场和权势力量捆绑在一起——你们像是在搞着一场豪华夜宴式的展览,还要打着教育公众的旗号。我看还是带领这拨引导市场潮流的院士们去做点慈善的事情,比这种派对要有意义得多。我个人建议,罗院长应该将展览的名称“构建之维”改为“小角度变化”,或者直接变成院长训话——“你们能不能突破”,我觉得更具当下性,网友会更爱罗院长,不会抱怨他只画出一张《父亲》,却持续二三十年稳坐当代艺术家的“高位”。中国当代艺术很多内涵的非常离奇的悖论,完全可以从罗的一张《父亲》中看到“中国特色”和艺术界的市侩,这真值得需要也正处于变革的中国当代艺术反思——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艺术界是要碰壁的,因为在商业式的地方保守似的背景下,当下艺术家的创造成为稀缺资源,以不努力和疯狂复制为创作指导方针,艺术在中国可以如此来疯狂地制造。近些年突出的现象是,艺术界交换的不是真实的艺术信息,而是更多的生意资源。艺术界转化的不是艺术作品准确的“翻译”或有益的批评,而是如何让市场化的广告产品更大更好地被传播被流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