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河的水从百姓村村边流过。家家户户都靠这水浇地。最早,村里约有一千来户人家,一百来个姓,几千人口,每家种着十几亩水田。这些水田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冬天还可种两茬菜蔬。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有一个叫司马迁二的人写了一部《村史》,但他也没有考证出这村存在了多少年。据他在序言里说,这村历来民风古朴,但也没有出什么大人物,他本无须去学司马迁的样写一部《村史》的,——虽说也出了一个叫刘德全的好人,那也只是百姓口中流传,考无实据,是不是有这个人也不好说。但到清末,天下大乱,出了一个大人物,才值得他呕心沥血写一部鸿篇巨制。
考虑到许多人不爱读史(《村史》也因此无法流传开去,几至湮没),爱读小说,作者想借鉴古今中外小说的写法,偷用《村史》材料,来写这篇,无非也是想借传那个大人物,使自己出名。都说万事开头难,写小说开头更难,能决定全篇的命运,写十几个,都不满意,最终取了平铺直叙,倒也陆陆续续写了下去。谁料中间经历许多曲折,天长日久,经常是写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什么呼应,什么结构,后来都顾不上了,只想尽快将它写完。作者有时也反省:这只是借口罢,本就没有这个才力……或许那开头就写砸了……总之,最终就成了这个样子,读者凑合读吧——
清末年间,村里有一家姓方,夫妇五十多岁,膝下一儿。此儿才十几岁,却是胸怀大志——这一点当时谁也没有看出来。他最瞧不起村里这些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种田的人。他整天游手好闲,在村里要么偷人家菜园里的瓜吃,打落人家院里的山枣,要么就在村巷里追逐野狗。其父那时守着十来亩膏腴之地,雇下一长工,生活虽说比村里人略强,但看见儿子却也发愁不已。
“你将来能干些啥呀?”他经常对儿子说。
此儿的手从未拿过镰刀、捏过锄头柄。据人讲,小的时候也曾爱读书,识字快,私塾的先生曾称他能过目不忘,将来一定能中状元。可十岁那年,自从读了《三国》、《水浒》后,他突然丢下了书本,对先生说:“我不再读书了。”私塾先生拿着戒尺要打他手心。他吼着说:“你别装模作样的,快把那东西放下,我才不怕你呢!现在天下大乱,读书不如杀人,我要学曹操。”“孽障!曹操是奸雄,你怎么能学他!”“你懂个屁,曹操是恶人,乱世恶人才能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