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生命中的兵团(4)

基于这些原因,在迄今为止的知青文学领域里,黑龙江兵团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一个写作重点。再次对它进行历史挖掘,创新的挑战性不言而喻。要写出一个既与众不同,又真实可信的兵团,我感觉需要做到几个“独特”:

独特的视角——站在兵团亲历者的立场之外去审视兵团;

独特的立场——站在传统或时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之外去解读兵团;

独特的方法——把挖掘历史资料和收集口述史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独特的比较——从插队知青的观感出发来发现兵团知青的经历特色;

独特的目标——通过对典型内容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的展现,浓缩出一幅黑龙江兵团的历史概貌。

这一系列的“独特”能否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权威的评判者是读者,我要做的只是尽己所能。

我原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查询历史资料,用半年时间整理素材并完成写作。但真到动手做的时候,我才发现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兵团历时八年,多数知青在北大荒生活十年。要写好他们的故事,调查中要涉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要收集兵团知青的口述史以外,我还要了解国家的上山下乡部署、组建兵团的背景和过程、各地动员和输送知青的情况、中苏关系的发展变迁、沈阳军区的戍边部署、黑龙江国营农场在“文革”中的变动、现役军人和农场干部职工的北大荒经历……其中每一方面的素材都足以撑起一本大书。

写作投入如果不足,就很难浓缩历史;但写作胃口如果过大,又有可能写成一部兵团百科全书或大事记,最终因可读性的降低而使作品失去活力。

初步的调研让我看清了自己面临的三大挑战:

第一,能否确保在采访调研上做足够的投入;

第二,收集到的素材是否具有足够的质量和代表性;

第三,对庞大的信息量是否具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迎接第三个挑战的能力是无法在短时间里提高的,我只能倾力回答前两个问题。我用了两年时间进行采访和资料查询,在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宁波这些城市之间往返穿梭,并三赴北大荒走访农场,还专程去过唐山、丹东、成都等地。让我倍感幸运的是,我的计划和努力得到了一大批兵团人的认同。在寻找采访对象的过程中,很多兵团知青、现役军人和黑龙江农垦人帮我构建起了一条又一条采访链。他们帮助我联系,陪同我采访,和我一起就重要事件的时间、过程、数据、人名等相关信息反复进行核对。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很多兵团人成了可以深谈,可以喝酒,可以交心的同龄好友或忘年之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