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立门户,上海建功业(1)

1861年下半年,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连获大捷,直逼杭州、上海。

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士绅们惊恐万分,一边迅速成立“中外会防局”,以期依赖洋人武力保卫上海;一边又选出士绅代表、前清名臣钱宝琛(浙江巡抚)的儿子钱鼎铭,带着募集的20万两白银,雇用了几艘外国轮船,率人前往安庆,向曾国藩求援。

曾国藩认识到上海对兵饷的重要性,但是眼前自己驻扎在安庆的湘军要对付南京的太平军老巢,无力派兵去上海。曾国藩首先派弟弟曾国荃东援上海,但此时的曾国荃正一门心思为进攻南京、立头等功而积极备战,哪有工夫去管这种闲事,所以对曾国藩的指示一拖再拖。

叫不动自己弟弟,曾国藩只好将东援上海的任务交给手下陈士杰,这个陈士杰倒是立刻行动起来,在家乡招募了上万兵勇积极训练,可是只摆架势,没有行动。这下曾国藩急了,朝廷可是一个劲儿地下旨催他啊。找来陈士杰一问,敢情这是个贪生怕死的主儿,真是太不靠谱了。结果曾国藩找了一圈,还是李鸿章比较可靠,老师话一出口,李鸿章立刻跃跃欲试,把活儿接了下来。

其实李鸿章心里的算盘打得好着呢。自从在老家安徽打了几次胜仗后,他虽然晋升为四品官,但进入曾国藩幕府后,这一官职便成了虚衔,根本没有行使四品官实权、独立带兵打仗的机会。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中人才济济,他很难等到独当一面的机遇。所以一直以来李鸿章都在期盼着能有一个自己做主、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一次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李鸿章当然不能错过。

但此时的李鸿章还是“光杆司令”一个,兵还得回老家合肥现招。这时候当年办团练的经历就派上用场了。

李鸿章和弟弟李鹤章兵分两路,一边去寻找当年解散的团勇,一边联络起当地有名的团练头子张树声。说起这个山大王张树声,他父亲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在办团练时结交的好兄弟,所以李鸿章和张树声很容易就攀上了“世交”的关系。

张树声又把自己手下的大将刘铭传等叫来一起给李鸿章干活。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把自己的学生刘秉璋也拉来入伙,这个人本来就对太平军恨之入骨,加上又很崇拜李鸿章,所以李鸿章一召唤,他就欣然加入淮军,后来不仅成为李鸿章的心腹大将,还与李结为儿女亲家。

通过东拉西扯的人脉网,不到两个月李鸿章就在合肥召集了两万多人的乡勇,速度之快真是让曾老师都望尘莫及了。不过要求那个阶段的李鸿章做到“又快又好”实在是太难为他了,所以当时招募出来的军队,简直有些“四不像”。从外形来看,这些兵高矮长短,参差不齐;从服装来看,他们没有统一制式的军服,随便身着自己的衣服,五颜六色,有的还破烂不堪;从军人素质来看,他们根本不会队列,甚至连排队都不会。如果说这支军队还有那么一点统一的标志,那就是大家头上都扎着一条毛巾。

就在李鸿章紧锣密鼓地招募江淮乡勇的时候,朝廷方面也有了新动向。由于迟迟等不来援军,他们打算求洋人帮忙镇压太平军。当时上海有一支华尔领导的“洋枪队”,由于经常在和太平军的作战中取胜,又被人们称为“常胜军”。曾国藩对朝廷这种“借夷助剿”的做法很不赞同,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若是让洋枪队发展壮大插手中国事务过多,很可能将来“尾大不掉”。于是曾国藩催促李鸿章尽快出发去援助上海。此时李鸿章的淮军粗略分成五个营,也来不及进行系统训练,基本装备和训练方式完全是照搬湘军的模式,以刀、矛、小枪为主要兵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