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中的“浙江村” 1

民元之后,江浙出身的军阀渐逐得势,这一地区的人才开始向中央及各要害部门云集。不只是油水丰腴的各府衙门,连当时并不算要冲的教育部人员也多产自江浙,其形成的原因如亲历其事的王云五所言:“由于江浙为文化最发达之区,教育界的杰出人物,往往不能舍江浙二省而他求。因此,教育部此时的高级职员中,包括次长和四位参事中的三位与三位司长中的两位,都是籍隶江浙两省。”[1]

由于同乡的关系,很自然地就结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各府衙门如此,教育部亦如是。就教育部而言,随着江浙集团的胶结膨胀,许多正常的事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直至演变出由参事司长联合起来集体辞职,逼走兼署的粤籍总长陈振先,改换浙籍的汪大燮之事件。在浙人占据中央教育行政要津的背景下,称霸学界的大佬、浙江余杭人章太炎麾下门生故旧趁势夺取京师学术阵地。“从前大学讲坛,为桐城派古文家所占领者,迄入民国,章太炎学派代之以兴”。[2] 国立各校多由浙人控制,未久,北京已演变为浙江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学术重镇北京大学,更是为强大的浙江派或称法日派所把持。除了声名显赫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教务长马寅初,仅文科方面就有著名的“三沈二马加二周”,即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兄弟;马裕藻、马衡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等著名健将。在蔡元培之前,任职时间不长的校长胡任源是浙江吴兴人,蔡执掌北大后,取消了分科制,全校改设十五个系,各系的领导人有一多半是浙江同乡。如数学系主任冯祖荀,浙江杭县人;物理系主任夏元[王+栗],浙江杭县人;化学系主任俞同奎,浙江德清人;地质系主任王烈,浙江萧山人;哲学系主任陈大齐,浙江海盐人;德文系主任朱家骅,浙江吴兴人等等。当然还有一代通儒、国学大师、浙江人章太炎门下弟子,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汪东、曾通、马宗芗、马宗霍,外加“三沈二马加二周”等等,整个北大几乎被浙江同乡所笼罩,外籍教授则戏称北大是个“浙江村”。其村人数多,地盘广,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声威赫赫的浙江集团。这个团体在北大已形成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态势,充分显示了处于江南浙江那“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卓越地理人文优势。

蔡元培长校北大,在人事上,尽管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针,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免偏重浙人,尤其是中国文史研究方面, 北大中国文学系、史学系主任分别由马裕藻(幼渔)、朱希祖(逷先)担任,沈尹默一度出任文科学长,国学门主任则是沈兼士,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只有胡适一人非浙籍。北京大学季刊国学组虽由胡适担当主任,12位编辑员中却有8位是浙籍。有一位见证者牟润孙后来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分析:“形成这种状态,自有种种因素,不能说孑民先生存有什么偏私之心。不过必须指出,不论资格,不审查著作,办学的人不了解被请人的学术,滥竽充数的流弊,就容易产生。北大当年国文、历史两系有几位教授,不能算上等人选,其故即在于此。”[3]据这一专题的研究者桑兵称,在此期间先后任教于北大国文系者,除黄节、吴虞、张凤举(即胡适在“盐谷案”中所说的“小人”)、许之衡、萧友梅、刘文典外,著名的沈兼士、马裕藻、朱希祖、沈尹默、钱玄同、林损、郑奠、刘毓盘、周树人、周作人等均为浙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