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师大风潮与“闲话”事件 1

1920年秋,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一科科长任上,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的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23年7月,应许寿裳之聘,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小说史科教员。1925年10月,任改制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至离京去厦门为止,先后在女师大讲课约八十次。  

大学教职给鲁迅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更多的则是提供了与青年们接触的机会,使他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思想不断发生巨变。1925年3月间,女高师有一个女学生写信给鲁迅,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苦闷。这个学生正是许广平。从此,他们开始频繁的通信。后来在女师大学生风潮和随后的各种混战斗争中,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又因了许的关系,鲁迅开始与女师大的刘和珍等女学生接触并心生好感。             

民国教育史上无法绕开的“女师大风潮”事件,肇始于1924年底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当家的女性校长杨荫榆无理开除三名女师大学生,这便埋下了日后总爆发的种子。1925年5月7日,北京各校学生为了不忘国耻并追悼孙中山,拟在天安门和中山公园开会。北洋政府教育部唯恐得罪日本帝国主义,事前训令北京各校“不得放假”。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为了强行贯彻教育部的训令,便故意在5月7日这一天安排布置了一个讲演会,邀请校外“名人”演讲,其意图是把学生拖住在校内,使其不能参加北京各校学生的聚会。演讲会开始不久,学生便觉察了这个阴谋,遂当场轰走了杨荫榆。当日下午,恼羞成怒的杨荫榆便做出了开除学生自治会刘和珍、许广平等六名学生的决定,且撒谎说开除学生的决定已通过了文科主任。对杨荫榆这一倒行逆施的卑劣行径,女师大学生予以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就曾对后来在“三•一八”惨案中饮弹负伤的学生张静淑直抒己见,“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事情发生后,校园内群情激愤。鲁迅先生挺身而出,鼓励学生同杨荫榆之流展开“以牙还牙”的斗争,继而从5月12日始,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两次替女师大学生起草给教育部的“呈文”,强烈要求撤换杨,随后又联合六名教授,于5月27日在北京《京报》上公开发表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宣言”明确指出被杨开除的六名学生个个品学兼优,且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不满于校长者倘非公意,则开除之后,全校何至哗然?”正是在有良知的进步教师以及社会力量的声援之下,女师大学生驱除杨荫榆的斗争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是年11月,杨被撤职,教育总长章士钊亦被迫去职。[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