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3

尽管国民政府也希望寻求外交途径来解决华北事件,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之心不死。在谈判的烟幕掩护下,日本加紧调集兵力,部署扩大战争,并叫嚣3个月灭亡中国。至7月下旬,日本对华增兵迅速达10万左右,进一步完成了扩大侵华战争的军事部署。

作为战时中国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知道日本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必不会停止侵华的行动。这使得他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暂时容忍(“攘外必先安内”)到了“最后关头”,除了全面抗战,已经别无选择。中国的公众舆论也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而此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争。正如他所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日军准备就绪,即于7月26日攻占廊坊,并向冀察当局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北平。7月28日,日本大举进攻南苑。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师长赵登禹将军英勇牺牲,第29军军长宋哲元率部撤离北平。30 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平津沦陷后,华北战火继续蔓延,国民政府认识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的一次大胆挑衅,想要完全将河北、察哈尔、绥远等省从中国中央政府分离出去,建立另一个“满洲国”。原先日军是想按照惯伎,以战促和提高要价,把这次冲突搞成一场“局部事件”,然后通过交涉停火压迫中国退让,日本又可轻易地占领一块中国领土。这种“蚕食”策略,日本在之前已屡试不爽,但这次日本的盘算却完全落空,因为中华民族已经警醒,而国民政府也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全国军事将领开会,表示决心抗战到底。各将领归去后,即秣马厉兵,积极做好战前动员,准备随时开赴抗战前线。

转换战场,拉开淞沪会战

一切的战争准备最终要落实到野战战略的指导,所以要先设想一个全盘性的野战战略构想,能够把全程的构想弄清楚之后,整个战争指导也就落实了。为了策划一个有利的全程指导,就要先站在敌人的立场,替敌人设想用最好的方式进攻中国。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都相信,日军下一个步骤,必定是从华北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兵分两路直插武汉与南京,进占华中和华东地区。按照日本的战略企图,其从北向南进攻,这将迫使中国军队由东而西建立绵长的防卫体系。但是,在华北的中国军队实力虚弱,缺少机械化机动能力,显然难以取胜。

在华北地区,日军占有地利优势,补给充足。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有利于日军的重型武器装备和机械化部队的大兵团运动;加上兵力上的优势,日军很容易得到关东军、蒙古驻屯军、朝鲜驻屯军的增援。这样一来,中国以劣战优就会很快陷入战局危机。而日军一旦得逞,马上就能沿平汉线南下,以东西分割中国,这样我国就会因失去西部后方而陷入全局被动,从而丧失持久抗战的能力。

而在华东地区,由于沟渠湖泊密布、丘陵山峦起伏的地形特点,日军的优势将会大大降低,驻华中地区的中国新式陆军也可得以迅速调集。

上海是当时号称“东方巴黎”的国际性大都会,集聚着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大量投资和财产,西方各国自然不希望看到大上海迅速被日本吞噬的结果。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又不愿以明确态度强硬指责或阻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他们在对“苏联输出共产革命”的问题上与日本也持有相同的担忧,况且西方各列强其时正全神贯注于纳粹德国虎视眈眈的欧洲,鉴于这一特殊矛盾,他们自然也就无暇东顾亚洲局势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