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受苏联影响的只是城里人(2)

等到我上了大学,后来搞研究,研究共和国的时候,突然才明白,这个时候就使我对有些事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如果没有下过乡,我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是得不出来的,或者即使有,认识也不会那么深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中国社会分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3年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这点很重要。然后又对各种副食品统购统销,又过了几年,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比如像农民、工人,应该只是一种职业,随着职业变了,身份也应该变,但是我们中国从1953年以来就变成固定身份了。你是农民,你的孩子你的子子孙孙就是农民;你是城里人,你就一直是城里人。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进城了,甚至农民办一些企业,但为什么开始有一个称呼叫作“农民企业家”?就是虽然你是企业家了,但是身份还是农民。现在随着政策放宽,有些企业家只要在城里投资就可以变成城里人,但是大多数人农村人到城里打工,城市是不接纳你的身份的。为什么叫农民工?虽然有的做工都做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但是从身份上来说还是农村人,还是农民工,所以我对这点很关注。

为什么讲历史的“大”与“小”?“大”与“小”怎么看?这个“大”,我从前没有想过,后来越来越觉得历史只注意大,有时候忽略了小。这个“小”其实要说起来也很大,我看有些教科书,从来谈到1953年,只说实行了统购统销这些政策之后,为我国的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我觉得这没错,这是从国家的角度。

但是作为历史研究,如果光这样说我觉得不够,不全面,还要研究在这个政策之下,农民是怎么生活的。农民没有粮票,各种票证都没有,被严格固定在土地上。那时候到城里买一碗粥都要二两粮票,有再多的钱没有这二两粮票,连一碗粥都没法买到。计划经济首先要把城里人和农村人固定化才好计划,否则怎么计划?今天城里人那么多,明天农村人那么多。所以通过票证就把人固定起来了,这也是计划经济的特点。同时还要计划哪个城市的人口相对固定,于是各地都发行自己的粮票、布票,你离开这个城市,到另外一个省份几乎没法生活,因为你没有那个省的粮票和布票。

当时还发行一种全国粮票,不能随便去领,要有特殊需要,比如单位开证明要出差。如果大家都可以领全国粮票,怎么计划保证这个城市多少粮食、多少布?计划经济把所有的人都固定下来,尤其最大的固定是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定化。因为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的不同,要一下子消灭恐怕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得逐步地来,但必须进行,不能停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