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四年,对农村“浪漫主义想象”的颠覆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其实都是共同的,像我小学没毕业“文革”就开始了,中断了学业;后来复课闹革命,我们升了中学。当时中学里面不学文化课,每天就是“天天读”。“天天读”就是每天必须读毛主席著作,然后就有大批判,工宣队、军宣队指令批判刘少奇,一直到老师。要不然就是到工厂去学工,到农村去学农。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所谓的文化课基本没有学,然后就开始下乡。
我在农村待了四年,后来当兵,当了空军地勤,就是修飞机,修战斗机歼6。当时有军械、机械、无线电、特设,我是特设分队的电气员。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我很想参加高考,但是部队对这方面控制比较严,不是像地方只要报名就可以考试。正好我当兵3年了可以复员,就想复员。后来复员在工厂里当车工,边当车工边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考上了1978级的大学生。所以我说工、农、兵三个当年最重要的社会阶层角色我都有体会,当工人的时间短一点,几个月。我个人对农民和解放军体会很深,因为我在农村待了四年,当兵三年。
当代史、共和国史很多我都经历过,这些经历对我的研究很有影响。有些事情以前不知道,也没想过。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来往的亲戚也大多是城市的,对农村完全不了解。城里的孩子往往就是通过一些电影来了解农村,我记得里面的农村都非常优美,非常浪漫。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文革”刚刚开始,我们去过一次农村,待了十几天。去的农村距离城市只有几十里的路,那是我第一次对农村有认识。当时没想到农村生活会这么苦,就感到很奇怪,农村怎么和电影上、报纸上看的不一样啊?那个时候,小孩子总是把电影上、报纸上看到的认为是真的,几个同学都认为我们看到的农村生活是假的。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说,对,这是城市郊区的农村,不是真正的农村,真正的农村生活肯定特别好,就像电影、报纸上一样。这就是对农村最开始的印象。实际上,后来才知道,城市郊区的农村比“真正的农村”生活要好得多,“真正的农村”其实更苦。
随着我下乡,马上就知道农村是什么,农村的生活是什么样。4年的经历使我知道,当时中国社会分成两块,一块是吃农业粮的,一块是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吃商品粮,农村人吃农业粮,差别很大。农村孩子尤其一些聪明有才能的孩子,总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想尽种种办法推荐当兵、招工,我看到太多太多。从前这只是我的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这样,甚至觉得好像世界上任何地方,农村恐怕都是这样奋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