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伟人” 5

对于李鸿章所带来的变化,西人高斯特在回忆中写道:

60多年前在英国,当人们建议筑造第一条铁路时,全国吵闹反对。如果那些喜欢嘲笑中国人害怕蒸汽机工厂和铁路运营的人们,能回忆一下这件事情,不是没有好处的。那时英国各阶级的知识人士所提出的反对,比今天中国人所表示的厌恶,可笑得多了。中国人不喜欢他们的墓地受到侵害,或是他们风水的规条受到破坏。但是在英国,一个著名的律师说,在有狂风的时候是不可能使蒸汽机运转的,就是“搅拨火炉,或是增加蒸汽的压力到汽锅要爆炸的程度”,也是没用处的;医学家们说,隧道的暗淡与潮湿,汽笛的尖叫、机器的飞转,火车头凄怆地睨视着人们,都将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大的损害,他们将这种损害描绘成一幅可怖的图画。人们说,机车通过时的火花将引起房屋的火灾,或是使房屋被倒塌的防堤打碎。乡下的士绅们对他们的猎场的前途感到忧惧,因为火车头将穿过他们的地产,放出毒烟,破坏了他们的猎场;他们坚信他们的牛将受惊慌而永远不再想吃饲料,他们的母鸡在新情况之下将不再下蛋;有许多人甚至表示他们怕那些可怖的怪物——工厂所吐出的烟雾将使青天变得完全暗淡无光。……当我们想一想,欧洲人和中国人在生活上、在文化上、在思想的方式上是有巨大的差别的时候,我们对中国从1860年的战争到1895年间猛迅的进步,实不能不感到惊异。

钢花飞溅,巨轮下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此时的帝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甲午战前,也就是同治、光绪统治时期,大清帝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黑暗,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帝国的臣民们看到了希望,除了江南制造局,包括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大型军工企业相继创办投产,天津机器局甚至于1880年试制潜水艇,如果没有甲午战争,这个帝国完全有可能“和平崛起”,后人将这一时期称为“同光中兴”。

由于自造军火成本高、周期长,为了快速装备帝国海军,李鸿章、沈葆桢等开始考虑外购军火。1866年7月27日,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德国最著名的军火集团克虏伯公司,4年后,李鸿章一口气向克虏伯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确保帝都北京的防务安全,李鸿章也无意之中成为中国炮兵的创始人。

1881年8月3日,清朝政府投资65万两白银的“超勇”和“扬威”号铁甲舰,终于在英国纽卡斯尔港下水,在200多名大清海军官兵和30多位英国官员、军火商的注目中,1862年制定的帝国国旗——飞龙戏珠旗帜缓缓地升起,现场鸣放礼炮,每个中国人都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两周后,两舰启程回国,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海船第一次巡航世界,也是中国军舰第一次穿越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船舷上的中国水兵列队整齐,头颅高昂,军姿挺拔,军服上的每一个铜扣都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沿途各国也无不鸣放礼炮,表达敬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