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岁月(2)

德斯蒙德·图图,生于1931年10月7日。198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该奖表彰其用非暴力方式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政策的斗争。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坚决反对种族隔离而赢得世界的赞誉。1985年2月在约翰内斯堡宣誓就任南非第一位黑人大主教。他还获得过纽约神学院神学博士、伦敦大学皇家学院院士、英国坎特布雷大学教会法规博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等荣誉学位和称号。

“民族之矛”的一位早期成员回忆道,当曼德拉1961年访问伦敦时,“曾在一个很深的地下室给我们开会。他简要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国内的形势。曼德拉充满信心,而我们却怀疑他的话是否真实可靠。我们对此争论不休”。

前非国大成员本·图洛克,20世纪4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黑人民权的斗争,也曾在海外流亡多年,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

从20世纪80年代起,曼德拉就成为一种象征,但并不是因为他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这场运动使他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决定了“有这么一个人,让我们聚集在他的周围”。当时我们同他没有什么联系。长期以来是非国大主席奥利弗·坦博跟我们联系。这场运动决定了它需要一个象征。曼德拉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解放斗争的英雄。这决定了:把他置于斗争的焦点,在全世界展开一场运动,争取他获得释放。当曼德拉证明自己是世界历史上最卓越的人之一的时候,一个民族的祈祷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响应。南非祖鲁语的乌班图之概念(因为别人,一个人才是一个人) 充分地体现在一位称职政治家的领导才能方面,而且体现在了曼德拉巨大的仁慈之心方面。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迹;如若不是这些卑微的人以非凡的勇气冒着生危险去斗争,并且不顾无数的禁令和迫害而坚持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就不会涌现这样的领袖来领导斗争的事业。

20世纪中能像曼德拉那样受到人民群众爱戴的领导人寥寥无几,或许也包括印度的圣雄甘地。曼德拉和甘地正是通过树立起仁慈的榜样和付出努力使被偏执和恐惧撕裂的民族和解而与凶恶的敌人联合了起来。曼德拉和甘地都将和解与谈判看作弥合民族裂痕的途径,但两人谁也没有打算屈服。甘地写道,satya(爱)和agraha(坚定)“……产生并作为一种力量的代名词……satyagraha(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不是消极抵抗”。

甘地坚持认为,“在压迫者面前下跪是一种怯懦”。这些思想对曼德拉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非国大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然而,将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用于反对一个会屈服于国内压力和国际压力(像英国那样)的政府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但对实行残酷种族隔离政策的当权者就不起作用,所以曼德拉和他的同道者们于1961年开始转向武装斗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