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只是后世的总结,在当时,青苗法一直饱受攻击。王安石不断地跟众人解释,无奈当时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谈道德,你跟他谈道德,他跟你讲民意,你跟他讲民意,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律。久而久之,耳根子软的皇帝开始犹豫了。
筋疲力尽的王安石非常失望,对宋神宗说:“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遂称病不出,并要求辞职。而此时在众大臣坚持下,宋神宗甚至想要废了青苗法,命那些大臣拟诏,但这些大臣却迟迟出不了诏。“连日不决,上更以为疑。”又让人去调研青苗法,发现拥护的老百姓还挺多。宋神宗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他对王安石说:“青苗法,朕诚为众论所惑。寒食假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极不过失陷少钱物尔,何足恤?”其实,皇帝担心的不是不讲道义,而是国家亏钱!王安石回他:“但力行之,勿令小人故意坏法,必无失陷钱物之理。”
至此,宋神宗不再犹豫,那些反对的大臣,如司马光等则纷纷让路,让王安石一人执着改革大旗开荒拓土而去。
一系列变法下来,加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收效极丰。据《文献通考》记载,熙宁年间诸路共垦田数计四百六十多万顷,合四亿多亩!而现在我国可耕地面积也只是十八亿亩。不仅如此,熙宁年间的粮食单产也从“亩产三斛”提高到“亩产约四五斛”。即亩净增产一百多斤,由此国家粮食生产年可净增至少四百亿斤!
当一系列变法措施走上正轨,王安石便心生隐退之心。新皇已长大,这个江山终究还是要付与他自己执掌。对权力毫不恋栈的王安石,深知变法的成功不能靠他一个人,还要靠有后继之人。“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这就是他从少年以来秉承的信念,急流勇退方显真自在。
再加上他实在也已厌烦朝廷上各种层出不穷的政治斗争,于是,王安石去向皇帝请辞:“疲疾不任劳剧,兼任事久,积中外怨恶多。又人情容有壅塞,暂令臣辞位,既少纾中外怨恶,又上下或有壅塞,陛下可以察知。若察知臣不为邪,异时复驱策,臣所不敢辞也。”
皇帝急了,跟王安石说:“朕与卿相知,近世以来所未有,所以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义,固重于朋友,若朋友与卿要约,勤勤如此,卿亦宜为之少屈。朕既与卿为君臣,安得不为朕少屈?”
王安石回答:“臣荷陛下知遇,固当以死报陛下,诚以疾病。”
皇帝很伤心,说“卿所存岂愧诸葛亮?”并一再向王安石表明心迹,“朕于卿君臣之分,宁有纤毫疑贰乎?”坚持不让王安石辞职。
由此几次三番请辞与不允之间,变法差不多执行了5年。随着改革的深入,被削减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见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见猛烈。
1074年,发生了一次大旱,又见流民。上一次,王安石来的时候,因流民而变法,而这一次,他却将因流民而罢去。
这一次大旱实在很严重,皇帝夙夜焦劳,有大臣建议他“痛自责己”,并“下诏广求直言”,以求能下雨。皇帝病急乱投医,真依言下诏。
此时,常平仓已经发挥它的功用,平抑了米价。但久不下雨,皇帝还是着急,去问王安石,王安石说“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但皇帝所担心的,“正为人事之未修耳”,现在“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