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收到一封署名罗兆麟于1986年5月23日寄自南京的信件:
永烈先生:
最近从彭燕妮同志处欣悉先生以王造时先生的生平事迹所撰的佳作早已付印,最近又将以同样的格式编写彭文应先生的生平事迹。燕妮同志还说:先生也拟将四家兄努生的情况摘要加以介绍。对此,深为感激。本应来沪晋谒,面聆教益,奈因体质较弱,步履维艰,难以前来,乞谅之!
据燕妮同志谈:先生将于下月初赴北京参加会议,并拟路过南京时,在宁作短时间之逗留,极为欢迎。驾莅宁后,除有缘拜见及能面聆教诲外,还能将四家兄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及提供搜集资料之线索。
我原在河南郑州粮食学院任教,今年3月间才来南京。现住在我儿罗全欢家。抵南京后,请以电话×××××罗全欢联系,以便前来迎(接)。因此,请早日将来宁期赐知。专此。并请赐覆。
敬颂
大安
晚生
罗兆麟敬上
1986年5月23日
罗兆麟何许人?罗隆基之弟也。
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同为江西省安福县人,被称为“安福三杰”。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安福三杰”皆沦为“右派头目”。尤其是罗隆基,他与章伯钧并列为“右派领袖”,即所谓的“章罗联盟”。我当时打算写“安福三杰”,先是在王造时夫人鼎力支持下写了王造时传,接着在彭文应子女帮助下写了彭文应传,接着就要写罗隆基传。我正要找罗隆基之弟罗兆麟,他却主动给我来信,当然喜出望外。
罗隆基曾有过两次婚姻,都离异了。后来,跟《文汇报》那位著名的女记者浦熙修有过同居关系,但由于浦熙修在“反右派斗争”中“反戈一击”,揭发了他的一些言行,他认为与事实不符,从此再也不理浦熙修。罗隆基没有子女,所以,晚年孑然一身。他唯一的亲属,是同父异母的弟弟罗兆麟。罗兆麟在信中表示“将四家兄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及提供搜集资料之线索”,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当即在1986年6月2日复函罗兆麟:
兆麟先生:
大函敬悉,不胜感谢!
我将于5日飞往北京,大约在京逗留三天即返。如接待单位订了飞机票,则无法赴宁。若购火车票,当在路过南京时下车,前往拜访。不然,今后自沪专程前往南京亦可。特此草复。即颂
大安!
晚
永烈上
1986年6月2日灯下
由于我6月10日是从北京乘坐飞机回上海,未能途经南京拜访罗兆麟。他于6月24日来信,告知他从南京回郑州了:
永烈先生赐鉴:
13日手示早已拜悉。迟覆为歉,乞谅之。
最近王造时先生的侄儿、我的上海浦东中学初中同学王钧天同志来南京时并带来《青春》丛刊一册,拜读了先生的大作《斯人独憔悴》一文。
传记文学是要敢于按照本人的历史面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先生撰写王造时的传记则是按他的本来面目,直言不讳。先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实使人万分敬佩!
我这次来南京后,本应趋前求教,实因体弱,是以不果,深为抱歉!
我定于今晚乘车返郑,回家后拟将四家兄努生生平事迹就我所了解及所收集的部分材料加以整理后邮寄先生。
四家兄于1928年回国后,即在上海光华大学及中国公学任教,并兼《新月》杂志总编辑。他在《新月》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论人权》。《新月》杂志在上海图书馆可能查到。1932年他任天津《益世报》主撰社论后,因他的社论主要是主张武装抗日及反蒋独裁,虽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受国民党的封锁,除京津等少数地区则看不到。所以上海或南京图书馆是否有天津《益世报》尚有问题。
由于我在“文革”时被查抄财物尚未解决,须回家一走。俟有机会,一定来沪晋谒。并请先生不遗在远,时赐教益,则不胜感激之至。专此敬上并颂
教安
晚生
罗兆麟敬上
1986年6月24日
赐示请寄:河南郑州粮食学院×××××××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