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相连(31)

薇薇安的弟弟戈登认为,搬到南边对家族来说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但这个决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多人支持。整个家族还从未有人离开过丁特韦斯特尔—何林渥尔斯区域,很多人直到现在仍然住在那儿。他们的搬家让许多亲戚都持迟疑态度,奥尔加、戈登和薇薇安三个孩子也不情愿离开现在的学校和熟悉的小伙伴。但是大萧条仍然影响着斯怀尔家庭,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还饱受着战后经济衰退的折磨。多拉和戈登觉得相对发达的南部会更有发展前景。“那时候的人们不会那么轻易地搬到伦敦去,”薇薇安的弟弟回忆说,“大家讨论的是搬到澳大利亚、美国或其他地方,寻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去伦敦。爸爸妈妈并没有什么伟大的计划,但是我觉得他们对孩子、对自己都很有雄心,所以看到有机会,他们就紧紧抓住了。”两人对孩子解释的时候也毫无掩饰:“爸爸的事业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他觉得如果我们将来能为政府工作,就可以拿工资,经营邮局兼杂货铺的话就意味着,顾客在前往邮局的途中必须从杂货铺经过,顺路就会买些东西。爸爸妈妈找到了方法,从一个邮局搬到了另外一个邮局,并最终把我们搬到了伦敦。”

薇薇安的成年生活都是在伦敦度过的。因为她名气很大,打扮又引人注目,很多伦敦人都有过偶遇她的经历,而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关差点撞倒正在骑自行车的她。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薇薇安发现伦敦让人产生幽闭恐惧,年轻人都喜欢搞小团体,这让她十分憎恶。斯怀尔一家其实并不是住在伦敦,而是在哈罗山(Harrow-on-the-Hill)附近树木繁茂的郊区,几乎就在山脚下,因为服务业较发达而变成了伦敦的郊区面貌。多拉被要求经营的邮局位于哈罗车站路31号,全家人坐火车来到了这里。31号是当地的杂货店兼邮局,店铺楼上是一个面积很大的三卧公寓,这就意味着薇薇安需要和12岁的妹妹奥尔加合住一个房间。薇薇安当时快17岁了,已经在格洛索普语法学校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她根据贝尔先生的建议申请了哈罗艺术学校,最后选择了珠宝和银器制造专业。这至今仍是她在设计方面接受过的唯一正式培训。

薇薇安并没有很快适应伦敦郊区的生活,一个原因是青少年对于新环境需要尴尬的适应期,另一个是因为她之前在曼彻斯特已经开始同一个男孩约会,每到周末就需要用这段“恋情”(虽然那根本不能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作借口,不停地重返旧地。

事实就是,当时有这么一个男孩,我喜欢他,也喜欢曼彻斯特。这段恋爱其实算不上非常认真,毕竟只认识了几个月时间,还没有到非他不可的程度。他是个很可爱、贴心的小伙子。所以,哪怕说一句“我并不是那么非他不可”的话,似乎都有点像是对他的背叛。他真是非常可爱,很帅气,看起来总是那么友善。我希望他不会介意我说出他的名字——吉米·格兰特(Jimmy Grant),警校学生,住在曼彻斯特那一头比较偏远的查德顿(Chadderton)。当时我周六在曼彻斯特沃尔沃思(Woolworths,零售公司名)做兼职,经常会有路过的年轻人试图搭讪我和朋友,问我们今晚上想不想去跳舞,谁的学校里有舞会,我们就会一同前去,就在那里我认识了吉米·格兰特和他的朋友。他们并没有直接挑明,说自己其实是警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