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后,久历漂泊的文物终于回到了南京。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又一次大规模的文物迁移竟然就在眼前。掌管文物的理事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决定将文物迁台,这个结果,让庄严一家人再度收起行囊。
1948年12月20日,庄严来到南京下关的码头上。他带着自己的家人,随着第一批共772箱故宫文物一起登上了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派出的“中鼎”号登陆舰。
庄灵:桂永清上将没有坐这个船,可是他养的一只很大的狼狗要跟着登陆舰一起走,我记得它短毛,毛亮亮的,眼睛很大,很神气。水兵要照顾总司令的这条狗,但没想到这条狗晕船,船一开它就叫,叫得很难听,而且还吐,吐了水兵拿桶子去接,弄得我们睡觉也睡不好,所以印象非常深。
这一趟旅行很辛苦。登陆舰中间本来有装什么战车、物资之类的大统舱,装文物的箱子经过固定后,就摆在统舱里,摆得很整齐,下面用大油布包起来。我们就睡在箱子的上面,等于睡在国宝上面。而且这个船,本来有两个推进器,但是坏了一个,只有一个推进器推着船,像跛子一样瘸着腿勉强开到台湾来。
“中鼎”号在海上跛行了五天后,才蹒跚地将文物运抵基隆码头。和黄金一样,它们下船后立即被守候在岸边的卡车运走,并用火车送到北台湾的杨梅暂时存放。
在“中鼎”号运送文物的同时,更多的文物正在加速打包,彻夜不停。第一批文物运抵后不到两个星期,第二批文物共3824箱又被搬上了招商局的“海沪”号,跨越海峡向台湾而去。
而身在台湾杨梅的庄严在此时接到了老师马衡的一封信,信中说:此后故宫文物在台,兄须好自为之。如此包含着无奈与责怪、托付与期待的一句话,让庄严心中感慨丛生。但无论如何,此时的庄严已没有了退路,第三批文物已打包好,正在等着被送上远行之路。
此时,已是1949年1月。
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全线败退,内部要求蒋介石下台的声浪越来越高。蒋介石在此情此景之下,更加快了运送黄金和文物的步伐。1月10日,被任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的蒋经国奉命来到上海与俞鸿钧会晤;16日,蒋介石亲自召见俞鸿钧,安排黄金运台事宜。一批又一批的黄金被秘密运出,即使1月21日蒋介石在一片责难声中宣布下野,俞鸿钧也于同时从中央银行总裁的职位上卸任,运送黄金的事情也完全不受影响,数百万两黄金源源不断地运抵台湾。
但文物的运送却在此时出了些麻烦。
索予明(故宫文物迁台押运人员):东西运出去对于南京总是不利的,把好东西都搬走了,那些码头工人就不肯做这个事。当然这也是有人鼓动,也只是一个借口,因为我们事先跟码头工人已经约好了东西上船的价钱。但那时候正是过年,过旧历年大家都蛮隆重的,他们就觉得过年还要他们去搬这个,就不肯(去),拿这个借口来反抗。后来我们船长说加钱,反正就是要过旧历年的加班费、过年费对不对,给你钱。
加了工钱以后,装运总算顺利进行了。第三批总共1248箱文物被搬上了“昆仑”舰,其中包括抗战胜利后日本赔偿给中国的唯一一件物品:一扇翡翠屏风,这是当时中央博物院的主管杭立武坚持加上去的。而另有很多文物,则不得不被留了下来。
索予明:我们准备运2000箱,可是搬到一千多箱的时候舱位就满了,怎么办?结果我们把楼上的甲板都打开,医务室、餐厅、检务官的饭舱都不要了,通通塞箱子。这样把箱子塞上去了,后来一算,岸边还剩下七百多箱。
1月30号,“昆仑”舰在炮火声中驶离南京。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运送的途中又出现了意外,“昆仑”舰突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