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前夜 2

一家团聚后一个多月,一封发自南京的电报打断了陈诚悠闲的养病生活。他比军事才能更卓越的政治才干,让蒋介石决定再次委之以重任。

陈履安:1948年12月29号,魏道明到阳明山来见我父亲,说得到了电报,要我父亲立刻接(任)省主席。看了电报之后,魏道明先开口讲话,说这个事情很突然,但其中必然有重大的原因,我们都是蒋公的部下,你就赶快接吧。我父亲本来还是说先了解一下,马上打了电报到南京,告诉蒋公“务必请你重新考虑,我愿意尽一切力量来辅助他(魏道明)做这个事”,因为他跟魏主席长谈了之后,很佩服他,觉得他真是很优秀的一个人,但(南京)又来电报,要他立刻接任。

陈诚上任了。他所面对的台湾,已全然不同于陈仪所面对的台湾。

但经济困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此时的台湾比1945年刚刚光复时更加凋敝,虽然曾以生产稻米和甘蔗著称,此时的米粮价格却一再飙升,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当时台湾的农粮和土地问题与国共内战爆发前的大陆极为相似,于是刚刚接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很快宣布了一个叫“三七五减租”的计划。他决心要在台湾标本并治,以迅速安定农村,避免共产党的势力介入台湾。

陈履安:他发现台湾的农民比例非常高,六七百万人里,有380万是农民,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佃农,跟地主之间没有合约,地租大概是75%,就是你收入的粮食75%要给地主。我父亲就把他在湖北推行的“二五减租”改为“三七五减租”,在台湾实施,就是地主只能拿37.5%,农民的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多)。

这项措施自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农民获得了实利,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热情,台湾的经济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此刻,另一个大问题依旧摆在陈诚面前:人口。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时,台湾只有600万人口,但到了1949年年初,短短3年多人口就暴增了一百多万,而人们还在源源不断地迁徙而来。面临这抵挡不住的迁徙人潮,陈诚开始犯难:台湾的大门打开还是关闭?这是一个问题。

陈履安:我父亲非常知道(清楚),突然之间不是几万、几十万人来,是超过百万的人来到台湾。这些人来了,粮食、就业都是问题,怎么安顿他们?所以他在征求大家意见之后,就决定来试试入境管制。

这个决定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因为他需要一个稳定、坚固的台湾。于是,台湾社会弥漫着一股管制之风,连政府高官入台也都受到限制。陈诚的措施有效地将混乱的局势导向正轨,但他并没有料到,一场旷日持久又惊天动地的大迁徙,正在历史的正前方等着台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