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1839 — 1907)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苏利·普吕多姆,原名勒内·弗朗索瓦·阿尔芒·普吕多姆,生于巴黎一工程师家庭,早年丧父,由母亲和大姐抚养成人。他读完高中后,考入巴黎大学,学自然科学,获工学学士学位。曾在施奈德公司做过工程师,后放弃工程师职位,潜心研读法典著作,成为法学专家,当过四年律师。同时对文学创作发生兴趣,于是又放弃见习公证人的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普吕多姆年轻时经历过一次失恋的打击: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但表妹却嫁给了别人。为此,普吕多姆写下很多委婉哀怨的诗作,如1865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有一首《碎瓶》,不难看出他的悲伤之情:“情人的手掌拂过心灵,往往也可以造成痛苦,于是心灵自行裂开,爱的花朵也逐渐萎枯。”“让他暗自饮泣,心已破碎,别去碰他。”初恋的不幸使普吕多姆终身未娶。

他在创作上一度靠近追求形式完美和风格优雅的帕尔纳斯诗派,如诗集《考验》(1866)、《孤独》(1869)等。后来的诗中多了些哲理性。

1870年普法战争中,这位热爱和平的诗人参加了国民别动队。饥饿、寒冷、疲劳以及巴黎的沦陷,不仅使他精神崩溃,而且使他的躯体受到损伤,得了瘫痪症,导致半身不遂,终身未愈。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如《命运》(1872)、《战时印象》(1872)、《法兰西》(1874)、《枉然的柔情》(1875)、《在天顶》(1876)、《棱镜》(1886),以及两部长诗《正义》(1878)和《幸福》(1888)等。

1881年,普吕多姆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901年,由于他“优雅精致的诗歌语言,娴熟完美的表现艺术”,普吕多姆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赞说,普吕多姆正是通过他作品中所具有的这些特殊魅力,使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少数大诗人之一,“他的一些诗作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瑰宝。那些玲珑剔透的抒情诗篇充满了感情和冥想,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尊严,更难能可贵的是那种丰富的情感与细致的思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之独具魅力。”

普吕多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

获奖后,他继续创作,陆续出版了《诗的遗言》(1901)、《帕斯卡尔心目中的真正宗教》(1905)、《自由意志心理学》(1907)等作品。

普吕多姆逝世后,为他出版了诗集《残存物》(190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广泛地介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1991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普吕多姆的《孤独的沉思》(“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1992年出版了《苔依丝》。

台湾作家陈映真在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方面,着手比较早(1981年),成就显著。他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由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囊括了从1901年到1982年所有的作品。普吕多姆(台译“普鲁东”)的《心灵的日记》就是其中最早的一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