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生活的时代,“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政策已经生效,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富裕起来的人当中,很多是通过权力与资本的狼狈关系来实现的,但贫富差异大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他们成长的背景中,道德资源已经受到极大的破坏。经过90年代的恶性竞争,中国社会发生了地壳变动,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身份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基尼系数不断攀升。70年代以前,中国社会人群存在的差别主要是城乡差别,以及性别的不同。进入2000年后,人与人的差别已经到了无法往来的程度。即便在同一个学校、班级,同一个公司、单位,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也很难拥有共同的经验觉受,也很难找到共同的言语。同是“80后”,出生在一个权贵家庭的孩子与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很难找到同一代人的感觉,获得亲切的认同感。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各有各的中国、各有各的时代。也就是说阶层、阶级的差别远远超出了年代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阶层的人中更能找到聊到一起的人,哪怕彼此出生的年代有较大的出入。出生于“80后”的作家林森,尴尬于自己与其他“80后”作家找不到认同感,这种感觉恍如隔世,以至于跟其他年代出生的作家交流起来要默契些。因此,有没有一个所谓的“80后”,在他这里成为一个问题。
在“80后”作家中,也许将来可以找到更多他们具有的某种共同性征,但现在,作为一种代际差异,仍然淹没在个体差异之中,难以辨认。当然,“80后”乃至“70后”作家仍然在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着目前无法归纳的不确定性,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