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将音乐唤醒(1)

没有人能怀疑歌词对歌曲的重要性,没有歌词,就不会有“歌唱”这种比说话更富感人力量的语言。

歌与词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懂乐理,但大部分人都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而歌词无论写得好与坏,受不受重视,它都几乎在存于每一首流行歌曲里。即使我们日夜听到的dance beat音乐,何尝不需要几句无甚意义的歌词来做点缀?试想一首你喜欢的流行曲,如果欠缺了歌词会是怎样的?

今届亚太流行曲创作大赛冠军作品《歌词》的第一句“歌词将音乐唤醒”,说明了歌词的存在作用。其实这句歌词可解作:歌词将音乐具体化、形象化。音乐自古虽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媒介,但音乐却是颇抽象的、感性的,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来分析,而歌词则是一般文化水平的人也可以听得懂、看得明(起码是表面意思)。所以,歌词的存在,对于听者了解歌曲所传达的讯息,以至产生的共鸣,都远较纯乐器演奏的歌曲为大。再者,没有歌词,也不会出现“唱歌”这种比说话更富有感人力量的语言。歌手,可谓演奏歌词的乐器,也是现今音乐市场最为人瞩目的主角。这些因歌词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对于流行音乐如此普及,实起了意义相当重大的作用。

当然,歌词可能只是一首歌曲的装饰品,但事实证明,它也可以是一件具有社会意义或文学价值的作品,要视乎作者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手法去处理。但姑勿论如何,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的层次高低,却最容易在歌词表现上察觉得到。

中文歌词的桎梏

香港的流行音乐市场虽然发达,版权保障与制作条件也对发展非常有利,但是综观时下的流行歌曲,明显地出现题材狭窄和内容空洞的困局。作为一种普及文化去看,意欲从歌词中探视香港社会生活层面的话,肯定令人大失所望。其实个中理由,除了归咎功利主义之外,人的因素也是主要关键。

(1)制作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唱片虽云是商品,却也可以是艺术,只视乎落在什么人手里。在香港的音乐圈中,不乏懂技术的音乐人,但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就并不多见,加上社会意识淡薄,以致本地唱片往往只有音乐上的可听性,而缺乏内容上的思想性。而这种渗入个人思想的做法,在外国唱片根本司空见惯,十分普遍,然而在我们大部分只知将音乐当作谋生技能的音乐人来说,却可能属于有待教育的“精神文明”。

(2)缺乏有性格的歌手。

做歌手不一定要自己写歌,但自己写歌却最容易表现自我的性格,即使Madonna 也要亲手创作来证明这一点。可惜香港的创作歌手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歌手都没有这份表现自我的本领,完全要假手于人。本来请人代笔亦无不可,如果有个既定的原则去写,同样可以凭歌曲去呈现一位歌手的性格,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本地的歌手并不介意歌词是否代表自己的心声,只要有歌可唱,有hit potential,都会据为己有,所以随便将A歌手与B歌手的歌,抑或男歌手与女歌手的歌来一个兜乱灌录,其实也分别不大,证明了这里的歌手从未想过将性格放到唱片里,他们的性格亦只有最中庸平凡的一面。

(3)创作形式的弊处。

香港的唱片创作形式和电影一样喜欢集体创作,即每张唱片都由许多不同的作曲填词人组合而成。这些掌握了最重要创作部分的作曲填词人,事前却没有像构思电影般来一个集体的讨论机会,而是在监制的指示下执行工作。在一个不大明了制作方针的情况下,填词人普遍是依照监制几句简单的话来捕捉整张唱片的风格,但他们手上却只有唱片里自己要写的一两首曲。由于香港歌手大都性格模糊,很难令作词的有个明确的写作方向,加上监制的要求都不离爱情与人生两种题材,所以在这个相当“自由”的创作要求下,填词人只好在这两个老生常谈的题材上挖尽心思,务求写得不落俗套。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