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 空中宫殿与象台(1)

周达观描写国主在夜晚独自登上天宫,与代表神、天、土地或生殖的女蛇交媾,这是民间对此仪式神秘性的传说,也使我对这座建筑产生神圣的感觉……

周达观在西元1296年到吴哥窟,停留了一年多,撰写了《真腊风土记》。这本书是西方人在19世纪研究吴哥城的最重要资料。有许多段文字的记录,在现场和今日还可见到建筑物的对读印证,还有十分真切的感觉。

周达观正式的身份是元成宗铁穆耳派往真腊王国的特使团团长。但也有传说,当时元廷有野心进攻真腊,周达观极有可能负有侦察军事机密的任务。他的书里对吴哥城的城墙长度高度、城门宽度、护城河河宽与桥梁,都有精确的记录,的确使人怀疑《真腊风土记》隐藏着机密的军事情报在内。

《城郭》一章的内容经过现代考古的比对,几乎完全正确:“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上通衢大道,桥之两旁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栏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七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这一段描述,今天去吴哥旅游的人,在城门前可以做最现场的印证,也说明周达观观察与描述的精细。

《宫室》一章描述当时吴哥王朝的行政中心,也有许多细节。

“国宫及官舍府第皆面东。”吴哥王朝是崇拜太阳的,主要建筑物的入口都朝向东方。事实上,吴哥建筑、寺庙的平面多以印度曼陀罗为蓝图,四方形,一层一层加高,突显中央的须弥山。在四方形的四边多有门,门以多重结构装饰,特别强调门楣的华丽,称为“塔门”(Gopura),但的确一般都以东门作为最重要的入口。因此,东门前多有很长的“引道”,成为敬拜的仪式性空间。

一般游客现在造访吴哥,游览的地方多半是寺庙、陵寝。皇宫的部分多已不完整,只剩台基遗址。

周达观书中写到“莅事处”,是和当时真腊国的行政中心有关的记录:“其莅事处有金窗棂,左右方柱上有镜数枚,列放于窗之旁;其下为象形。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周达观指的“莅事处”,应是今日的“象台”。

“象台”是皇宫前宽350米的一处平台,非常像举行阅兵大典的观礼台,面对正东一片大广场。

“象台”以石砌,高两三米。朝外的部分雕刻成大象的形状,故名“象台”。事实上,大象只雕出三个立体头部,头上戴宝冠,象牙向外突出,身体的部分是以平面浮雕技法来表现。象鼻下垂,着地,像一根一根列柱。吴哥王朝的雕刻,观念非常活泼,在结构功能要求下,兼具写实和抽象的表现法,混用浮雕和立体雕刻的两种手法,“象台”是最明显的一例。

“象台”四周的雕刻事实上不只是象,也有“飞狮”和“神鸟”(Garuda)造型,高举双翅,挺胸站立,厚实雄壮,的确是国王“莅事”、“朝觐”或“阅兵”的气派。

从平面来看,“象台”是皇宫对外的窗口。“象台”后方就是皇宫,一定也兼具防卫的功能,所以周达观才会说:“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

至于周达观叙述的“有镜数枚”,现在当然都不存在了。早年石砌的台基上应该是木构造的宫室,也大多无存,只有参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铅瓦、陶瓦,和周达观的描述相合:“其正室之瓦,以铅为之;余皆土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