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问,其实就是个性化的心理活动。
已知的东西是常识;未知的东西是知识。由未知到已知,需要学习、实践。因为事物的变化复杂,所以已知和未知有时界限并不分明。“我执”,人所难免;“法执”,则说明知识的相对性,认识与认同是阶段性的。
人心不古、人心叵测、人心惟危,研究心理活动,虽然大多是“审丑”,但是可以划归到审美系列。
佛家讲究“降伏其心”,谈何容易。知己知彼,知己最难;自知者明,人道多昧。擒贼擒王,心为内贼。克念至圣,内圣外王。
“货到地头死”,是生意经。“一手钱一手货”,是规矩。不轻诺,亦不轻信。不轻诺已难办到,不轻信更难实现。轻信于人,总会制造别人失信的机会,害人害己。
一分风险,一分收获,对人性与人心的判断准确率,决定行为结果。
替人做主、替人建议,总是傻事。假如纯是好事,他自己为何不去做?当你听到“你帮我设计设计”时,警惕些别让人设计了。有时,你没有义务和能力来负责到底。“皇上不急太监急”,那种滋味外人怎知?可惜,不幸不能作为骄傲的资格。
心理就是道理。哲学,就是生活经验与人性习惯。辩证法,好处无限。凡事需要反问,不可固执一端。
2
“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是因为信息不灵,更是因为人心隔肚皮。人虽然都说话,但很难交流。
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好处。得失相兼,福祸相依。初不遂意,不可一味伤心。能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是本事。本事,来自挫折与经验,司空见惯,又良性循环。
尽心为功,不乱为力,谦恭为理,明白为道。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处世以大度为施舍,谋利以知足为持戒,求名以忘我为忍辱,修身以平和为精进,得失以随缘为禅定,学问以自在为智慧。
不执著,不黏附,可以左右逢源。建设性的破坏,已是常事。所谓“保护”,也是发展的大敌。
3
众口一词的好人好事,天下大概没有。见仁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便是自然的漏洞,“浑水可以摸鱼”。
以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知人之道也。心中无,眼中无;心中有,眼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之道,君子知之。
真生善,善生美,美生真。善制真,美制善,真制美。爱人亦爱己,生非利也,善假于物也。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礼节,就是演戏的一种方式。礼貌,顾名思义就是演戏的样子、水平。有些真话是不能直说的,需要拿腔作调,才最对路。
譬如得来容易之物,人都会不珍惜,所以有时你需要煞有介事,装模作样,甚至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