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状如丧家之犬(1)

炼字从火,一般指锤炼金属。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历代大贤,几乎都是千锤百炼而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由于个体生命历程和历史境域的不同,各类人物的锤炼、修炼呈现明显的差异。

本书将“炼”字列为卷首,含义不言自明。

孔子周游列国,状如丧家之犬

大约公元前496年,五十五岁的孔夫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多年,从胡子花白游到须眉尽白,舟车劳顿几万里。他想寻找一个理想国,推行他梦寐以求的周礼,重建秩序,结束天下纷争,回归尧舜之道。大视野清晰,大方向明确,后人概而言之:至圣先师洞悉了分久必合的历史潮流。也许农耕文明与汉语文化有此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有个不变的方向,朝着大一统。

孔夫子率领一群各具本领的弟子,长途颠簸,从一个诸侯国到另一个诸侯国。有时吃得很好,有时饿得心慌。夫子块头大,又食不厌精,吃东西讲规矩,慢条斯理。颜回吃饭也慢,也许他的肠胃不大好。善于经商的子贡吃相优雅。膀大腰圆的子路一口半张饼,很快吃完了,溜到僻静处剔牙,模样惬意。《礼记》有规定,不可当众剔牙。

孔子先后在卫国待了三年多,卫灵公供他美宅美食美器,“俸米六石”,最终决定不再用他,用委婉的方式打发他。有一天,卫灵公盯着空中的大雁不吭声,孔子守在旁边说呀说呀,嘴唇翻累了,舌头麻木了,卫灵公仍在看大雁,鼻孔朝天,鼻息吹髯。于是,夫子知趣,次日卷铺盖,带了众弟子走人。

一些弟子沮丧,有牢骚,而老师出帝丘(今属河南)的城门,只一声轻叹。孔夫子这几十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据说这位儒家圣人生下地来奇丑,父亲差点不要他,大妈二妈以及九个姐姐、一个残废哥哥,难见好脸色。小时候他怪可怜的,脏活累活啥都干,“多能鄙事”,伙伴们还欺负他。长大了,不讲道理的子路不止一次揍他……

传道的车驾摇摇晃晃朝着远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原大地,荆楚大地,齐鲁大地,圣人的马车一天天旧了,咿咿呀呀,日行百十里,夜宿鸡毛小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弱的弟子骑瘦马,孔武有力者步行,一个个对未来抱着憧憬。

一脸菜色的颜回体力跟不上,总是掉队,有一次他走丢了好几天,同学们急坏了,劳神费力把他从荒野中找回来。老师说:回啊,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躬身奉告:老师还健在,弟子不敢死。

师生间的这一简单对话,遂成两千五百年之经典。尊师重道由此生焉。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