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中学(2)

父亲学生照“这一靠父亲是南洋中学教员,二靠王培荪校长的办学方针,为了造就人才,不计较学费,所以我一申请就同意了。但我不是一个尖子生,由于天资差,英语、尤其数学尽力争取到及格,获得毕业。”

就这样,父亲以一个高中生的学历,有幸勉强跻身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之列。

父亲回忆道:“抗战胜利后,我曾去南中拜谢王校长,因南中免费生较多,他不记得我,但父亲在图书馆抄书都记得,问起已去世,甚为惋惜。王校长一心办教育,终身未婚,一生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人才鞠躬尽瘁,所以对我们一班免费生,并不认为是有恩于人,更不想我们感恩图报。”

在南洋中学就读期间,父亲还曾于1933年18岁时报考过航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图谋已久的日本悍然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激起了全国人民及青年学生的无比愤慨。父亲回忆道:“全校学生震动,爱国热情高涨,立刻由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聘请军训教官学习军事训练。”报效国家、抵御外侮成为广大爱国青年学生的共同心愿。

父亲笕桥航校报考照在父亲的照相本中,还存有一张报考笕桥航空学校的报名照,上面盖有“笕桥航校”的钢印,如今还清晰可见。父亲在50年后写《我的一生》时回忆说:“在南中大约是1933年春,我曾去投考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其他各项都及格了,只有心脏不顶好,有早搏现象而未取。如果当时考取了,那说不定(就不)会到今天写此《我的一生》了。”

这一感想决非危言耸听。在当年父亲所在的那个经初选通过后为进行复试而编成的第二小组内,共有12个前来报考的学生。因报考的年龄段在18至22周岁,因此级内大多为来自上海与江浙的大学生,还有少数几个像父亲那样的中学生。结果复试后,连我父亲在内淘汰了3名。后来这批录取的学员还未等完全学成,就投身上海、南京、武汉等空域的对日空战。1940年父亲在仰光期间,遇到了来自航空委员会的杨斌。杨斌在抗战爆发前后曾在笕桥航校工作,依据他所掌握的信息,那9名考上的学员中已有7名为国捐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