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南明秘史(3)

这首诗竟然是直接斥骂。钱澄之从未供职于鲁王,所以诗中的立场自然倾向于隆武。他对鲁王不奉隆武的天子诏而在浙江自立监国,表示不满。“闽中恃越为藩篱,如今越破闽亦危。往时纷争不足论,与国同失应同悲”几句甚有见识,点出浙江为福建的藩篱,但如今浙江被攻陷,福建亦产生危机。这时应摒弃往日的“纷争”,同表伤悲。但隆武在“越破”之时,不顾唇亡齿寒,为皇子出生而庆祝,极为不智。诗歌末句“唇亡齿寒古所忌,君不闻元子之诞唇先亡”,极尽讥笑之能事,诗中自注“盖元子生而唇缺也”更直接点名皇子的生理缺陷。以皇子的唇缺,来比喻浙江与福建相辅相依的关系,可谓大胆之至。作为臣子,钱澄之竟然在诗中嘲笑天家子嗣,我甚至怀疑此诗是钱澄之在南明政权彻底覆灭后补写而成的。那么,隆武帝为何因为有了皇子,就欣喜若狂而失去理智呢?要知道,隆武帝是南明诸帝中最具气象的“中兴之主”,各种野史均记载他富有理想、坚持光复河山,而且生活刻苦、体魄强健、精力旺盛、果断、喜读书、清廉朴素。后世读者面对当时几乎众口一词的赞赏,也不难想像隆武帝在时人心中的印象。与弘光、永历二帝相比,他更显得出类拔萃。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统治者,却一直没有子嗣,这是他内心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没有子嗣,就意味着隆武帝的江山后继无人,这在帝制社会,无疑严重影响了隆武政权的稳定。而隆武帝也曾因为没有子嗣的原因,被迫与鲁王建立“城下之盟”,于1646 年二月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诏书给鲁王,希望与鲁王戮力同心,共图恢复。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以皇位相许:

朕无子,王为皇太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朕有天下,终致于王。

话虽如此,此事一定如鲠在咽,令隆武帝的内心极为不快。——眼下自己有了儿子,江山有继,隆武帝又怎肯履行前诺!正因如此,才会大肆庆祝,“举朝如梦如醉”。狂喜之下,只希望鲁王在浙江兵败,而不能将眼光放远大,布置兵力,给浙江以援助。

该年十月,也就是在大肆庆祝皇子诞生的两个月后,隆武帝和皇后在福建汀州被清军捕杀。这位兔唇的皇子,尽管历史没有记载,但相信一定也死在了这场屠杀中。有没有皇子,都成了一个历史的讽刺。钱澄之在《所知录》中写了四首悼念隆武帝的《无题》诗,对隆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加以盖棺定论,其中一诗云:

去日追班入紫宸,花间鹓鹭片时亲。纶扉白发南阳旧,侯印黄金恩泽新。羽檄遥知边奏至,龙颜时向内家颦。自闻东越唇亡后,早使忧天泣小臣。

末句“自闻东越唇亡后,早使忧天泣小臣”仍以“唇亡齿寒”来说明隆武帝的短视,导致浙江的失陷。不知道在钱澄之写作悼诗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闪过那位短命的兔唇皇子?

福建、浙江政权的互相不信任和倾轧,几乎是南明历史上最为痛心的事情,而其间肯定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皇子兔唇这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不能告人的皇家秘事,我们也从未在其他历史记载中见到。钱澄之却在诗歌中给予了记载,并写入《所知录》这部体例特殊的史书,使得我们这些有历史癖的后人有机会亲近当时的历史。类似这样记载一个时代重大而又隐微的历史事件的诗歌,自然无愧于“诗史”的荣誉称号。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