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类型存在

“河南人”的类型存在

正在河南作家以集团军似的力量在文坛上展示自己的存在和新的面貌,就在民间文化团体、文学团体以独立、现代的姿态活跃在河南文化界时,“河南人”现象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存在于当代中国的话语空间中,并且,和河南作家在文坛上的正面形象相反,“河南人”是以负面形象登上新世纪的中国舞台的。在这一节中,我想着重分析“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考察“河南”这一外省文化空间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它所带来的启示意义。这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的论题——外省文化空间的生成——也提供了很好的个案分析:当外省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种种类型时,它被怎样地叙说、建构,反过来,它又以自己怎样的固有形象渗透进去,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空间形态。另外,从中还可以看到同属于“外省”,南方和北方外省之间在当代文化含义和文化地位的不同。

从2000年或者更早时候开始,“河南人”这一几乎怪异的称呼在中国的报刊、媒介开始频繁出现,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成百上千,在饭桌、网站、电视上以病毒的繁殖的速度增生、传播着;对“河南人”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干脆打上广告:“河南人除外”;河南的恶性事件几乎层出不穷,诈骗案、洛阳大火、郑百文事件、艾滋病村、原阳毒米等;紧接着,《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再一次把“河南人”问题推向高潮;河南政府提出“重塑河南形象”,走过家乡的道路,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标语、口号;河南作家们被不断地采访,如周大新、刘震云,不得不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时至今日,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当你回到生活中时,却会发现,“河南人”已经内化于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个具有某种戏谑,但却充满侮辱性的称呼和比喻。

以地域名称来总结一方人的性格并不奇怪,像“上海人”“北京人”“天津人”等称呼古已有之,这些名词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含义,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中性名词,而代表着一种性格类型、生存方式和某种评判,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河南人”突然成为一个完全负性的词语出现在20世纪末的文化空间,并且被无限放大的时候,许多问题和意义就被显现了出来。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你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河南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意义上的称谓(它已经具有一套完整的文化含义)?它是如何被叙说、建构、制造出来的?它所具有的民间文化性格和政治性格与时代文化精神有哪些冲突?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性追求过程中怎样的遭遇与处境?这一遭遇与处境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它形成了什么样的新的文化空间形态,这一新的文化空间对外省作家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并不准备就“河南人”现象做一般意义的探究,如公众的盲从、中国民工潮的涌动、以少数河南人的恶劣行为来代替全部河南人的形象、城乡之间日渐增大的差距与对立,等等。本文想要做的是,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从河南在当代的文化位置以及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河南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文化背景,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危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