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银行一样管钱(2)

而高风险的证券市场注定了这种经营模式的短命和脆弱,且不论需要多高的暴利才能维持融资账户的安全,其实只要一次小小的股价波动就会轻易让这种模式崩溃。

一是逼迫绝大部分的融资者因资本压力在股市中火中取栗而迅速“输掉股本”,被彻底赶出股市;二是融出去而收不回来的资金亏空只能由营业网点承担,而营业网点要么因此欠下存款人债务,要么形成欠下客户保证金余额的历史老账;三是当营业网点无法承担这些债务破产时,就会将这笔债务转嫁给它的股东,很多银行、信托公司因此又孽生出一份新的呆坏账。这是一个从开始就注定的大败局,直到后来很多营业网点被清算收购时,一件件缘欲盖弥彰的“家丑”才从市场上暴露出来。

其实当时一个最大问题是,券商内部在对不同性质的资金管理上没有区别核算和监控,没有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所有的资金同在一本账上,不管资金来自哪里:是客户保证金还是自有资本金、是经营利润还是银行贷款、是短期借贷还是客户长期委托资产……

当券商的全部资金全都倒在一个大“资金池”里,共同周转循环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不管投放的业务路径如何,是自营交易还是委托理财,是经纪业务成本还是投行项目需求,是实业投资还是债务支出……所有的资金也都是经由一个“水龙头”,流到市场的各个角落里。财务上的笼统管理造成对实际经营状况没有精准的认识,缺乏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这时的券商无疑是一个“糊涂商”。

这种资金“混管”也引发了早期券商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原罪”。

一方面是当“资金池”越来越大时,投资冲动和诱惑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很容易从银行拿到越来越多的贷款,资金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如果没有更高的投资回报支撑,结果只能是亏损,并且在高风险状态下只会越亏越多。

另一方面,一旦遇到政策调整,将“资金池”的一股水源堵住,就会带来资金链危机。

譬如30亿的“资金池”,加上30亿的银行贷款,就构成60亿的投放规模,如果银行收缩放贷规模(常有的事),只肯给10亿贷款,那么这个“资金池”马上会面临20亿的资金缺口,这足以推动券商在融资上铤而走险。

其实,早期券商券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找到或自建一种专业管理模式并非难事,至少不必等监管机构来缓缓推进,也不必等五到十年这样一个漫长的周期。银行资金不得进入二级市场,客户保证金不得挪用,这些规则不光早已是国际惯例,而且在国内一直都有明文规定。但是有哪家券商从开门之日起就谨守着这些规矩呢?“浑水摸鱼”的好处和做大做强的冲动结合起来。通常,被市场“看不见的手”猛然推落“陷阱”之前,伸手接到的往往是同一只手扔过来的“馅饼”。实践证明,“浑水摸鱼”早晚终将演变成“竭泽而渔”。

随着监管机构轻轻一纸文件,要求各家券商将客户保证金进行专门账户管理,并逐渐移交银行的时候,更大的经营风险开始降临。各家券商对客户保证金余额的肆意侵占纷纷“水落石出”,这种侵占从额度上看,成了不少券商投资的第一资金来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