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红白脸(1)

曹操在国人的眼里一直是个“白脸”——奸诈阴险、祸国殃民的那种。不过郭沫若曾写过一部话剧《蔡文姬》,给曹操翻案,但那剧本主题先行,很不成功。剧本中有一情节,曹夫人坐在炕上给老公补袜子,袜子千疮百孔,联想到被子已破落成渔网,便提议:“这床被子已经盖了十多年,也该换床新的了。”曹操说:“不用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将就着再盖几年罢。”这哪儿是曹操,分明是雷锋。曹操可以翻案,但是把曹操翻成雷锋,就太过了。因为,按照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曹操总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应该与雷锋有同样的阶级觉悟。

可是,东汉末年三国征战时期的曹操,真的差不多就是雷锋,是一位英雄。他不但是个英雄,而且又忠又勇又仁义,是个“红脸英雄”。曹操闭门读书,预备着做个大学者,等待天下平定,重构国家文化体系,因此被中央政府颁发了“孝廉”的奖状。灵帝时张角暴动,汉帝国岌岌可危,曹操便带着一伙乡勇,会同各路诸侯,剿灭“黄巾”,接着又扫平北方豪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实际执政的“皇帝”。曹操出身不好,家庭成分复杂,在汉代重视出身的背景下,曹操取得如此成功,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从这一点说,他比雷锋还艰难些。雷锋根正苗红,想做任何好事如鱼得水,获得支持与表扬,随时有人拍照片、写快讯、作文章。曹操不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说什么情感洋溢的好话,一定被人怀疑说的是假话,做出的事情也藏着深刻的阴谋诡计。

先说曹操的忠。曹操可以当皇帝,但他就是不当,他到死都忠于汉室。曹操的最高理想是作“汉征西将军”,有人说这是烟幕弹,不可信,但明朝大名士钟惺认为是由衷之言。法国人说过,“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该对皇位觊觎非分”,皇权不该受到挑战,中国人也是如此。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尊奉商纣王,不肯取而代之,只有愣头青项羽才冲着秦始皇的仪仗大叫:“彼可取而代也!”连流氓刘邦都不敢放狂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是。”大丈夫应该这样,但并不一定必须这样。曹操恐怕自己的心思不被天下人理解,临终,把众侍妾召集到一起开会嘱咐,宣讲他忠于汉朝的心思,这做法很特别。他说,我死了,你们都要再嫁人,把我的心思告诉你们的新老公。他还补充道,天下那么多耳朵,我不能一个一个地去灌,你们能宣传多少,就宣传多少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一个即将咽气的人,还伪装,这不是太难为丞相了吗?有人说曹操一生没有说过几句真话,但是仔细阅读研究《三国志》,说真话最多的恰恰是他,他做坏事,就是做坏事,并不刻意掩饰。联想他平常的做法,这次临终遗言应该是真实想法的和盘托出。

再说勇,董卓祸乱中原,袁绍组织联军救献帝。董卓烧了洛阳,带着虎狼之师,胁迫朝廷百官迁往长安。袁绍联军在孟津一带闲逛,把洛阳的火灾当作烟花看。曹操从徐州赶到前线,建议追击董卓,袁绍拿出兵书上的“避其锋芒”之类搪塞,其实是惧怕西凉兵。曹操大怒,带着亲兵一小队追击,被董卓打得大败,身负重伤,曹仁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才逃一命。这是曹操作战败得最惨的一次,但也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一次。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