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恶魔”(6)

史蒂文在童年所经历的放纵和感情上的孤立或许进一步推迟了他的成熟过程,这使得他像一个拥有特权的统治者,在自恋的幻想世界里长大。他的母亲经常在睡觉前给他讲J.M.巴里写的《彼得?潘》的故事。“那是我童年时期最开心的记忆之一。我11岁的时候还在学校话剧里导演过这个故事。”毫无疑问,彼得对达林太太所说的那番叛逆的宣言在斯皮尔伯格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想去学校学那些正儿八经的东西。谁也不能让我变成一个大人,太太。我想永远做一个小男孩,永远地玩。”正如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的时候承认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像彼得?潘。我到现在都还觉得自己就像彼得?潘。成长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我是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之一。”关于斯皮尔伯格是否会“长大”这个问题——不仅作为一个男人,更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当他到了中年,众多影评人和其他媒体人都为此感到担忧。

丹?凯利博士在1983年出版了畅销书《彼得?潘综合征:那些长不大的男人》。这本书深受女权主义者对婴儿潮时期出生男子晚熟问题的分析的影响。“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男人,”凯利写道,“会保持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对现实有着很差的适应能力,比如一种对承诺的逃避行为,或者一种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可来找到自我接纳的强迫症行为。这种男人是典型的娇生惯养的结果,他们的父母纵容了他们的不负责任……孩子认为规则不适用于自己。从童年开始,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就充满了焦虑。小的时候,家庭气氛中便开始充满紧张感。这种感觉每年都会增强……这种无缘无故的焦虑感其实源自于父母之间的不和睦。”

至今还会咬指甲咬到出血的斯皮尔伯格“是无比安全和无比不安全的结合体……我原来不知道这点,但他说他每天来上班都觉得想吐”,达斯汀?霍夫曼这样说道。他在斯皮尔伯格1991年的彼得?潘电影《铁钩船长》中扮演主角。斯皮尔伯格在这部褒贬不一但自我揭露的电影中,直接地面对彼得?潘综合征的破坏性。罗宾?威廉斯在片中扮演彼得,一个焦虑的中年雅皮工作狂。他在感情上经常忽略自己的儿子,使他变得叛逆并且充满敌意,最终把他逼到了痛恨小孩的养父——铁钩船长的魔掌之中。

1991年,亨利?希恩写了一篇非常透彻地分析斯皮尔伯格作品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就各个片段而言,这个故事跟斯皮尔伯格的每个电影情节都差不多……虽然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通常都被认为是非常温情,甚至非常欢欣鼓舞的,但片中普遍的常见人物性情就是焦虑。从《飞轮喋血》开始,每一个斯皮尔伯格式的英雄都或多或少地担心自己在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男性角色,不管是情人还是父亲。在《铁钩船长》中,这两种担忧都体现在了彼得身上。他显然是一个失职的父亲,此外他还是一个想逃避性问题的人,虽然这一点并没有那么明显。”

那些患有彼得?潘综合征及其所伴随的焦虑的人,他们身上也会有一些积极的特点,凯利提醒我们,而斯皮尔伯格从童年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这些特点。“极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颗渴望不要长大的童心。难道这些特质就不能是才华和沉稳的通道吗?”不管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教育对其心智成长的阻碍有多大,它们都让他在心理上大胆而自信地探索自己的创造力。“对现实有着很差的适应能力”不代表他就不具备成为一个电影制作人的能力,特别是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经常拍科幻电影的人,但这能更好地解释他为什么不太懂得如何面对成人话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