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宋朝审判长的劣币驱逐良币难题(2)

叶孔目在此之后的命运,《水浒传》并未给出明确交待,但搜刮民财、诬陷好人的张都监、张团练,视受贿为常事的知府等人皆是叶孔目的上司,生性耿直的叶孔目只是一介小吏。在赵宋朝代,“吏”这个职位是没有国家俸禄的,也就是说,国家财政不开工资(王安石变法,给吏开了工资,失败后即取消);它从属于官,是官属下的各类管理、办事人员。叶孔目这个“吏”与都监、团练、知府那些官在地位上有着天壤之别。

在经济学上,叶孔目的官场遭遇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他注意到,当金币在市场上流通时,成色高的货币(良币)往往被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磨损严重、成色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领域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纸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平日乘公交车出行,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来了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结果往往是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

叶孔目所在的宋代官场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染缸,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最后要么被迫同流合污,要么被排挤出局。其结局是,市场(官场)上的良币(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轻者如叶孔目一样难以获得升迁机会,重者如林冲等人遭奸人所害。而劣币(贪官)则如鱼得水,不但生活过得奢华自在,而且还可以用金钱打通上级,获得升迁机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