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升官密码:边际效用最大化(1)

56万字的《水浒传》(七十回本)中,出场的人物(不含开头的楔子)不胜枚举。其中,第一个走进读者视野的人物是谁?高俅是也。这位后来晋升为太尉的反面角色,正是一手导演梁山英雄大覆亡的核心人物。

高俅的奸臣本色和高超球技,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可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出身市井的“浮浪破落户子弟”,初入职场并扶摇直上的最大秘诀竟然是当代经济学里最重要的一条原理——边际效用最大化。

年轻时候的高俅,擅长“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但这些本事并不是当时主流职场所需要的。按照科举考试大纲,这些既不能安邦也不能治国的才华,只能算是“奇技淫巧”,不是可以端上“金饭碗”的手艺。再加上当时娱乐业尚未兴起,体育也没有产业化的任何苗头,高俅在文娱和蹴鞠方面的才能失去了市场定价的可能。

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高俅先被推荐到东京城里开生药铺的董将仕家“过活”,可生意人老董看不上这个闲人,以“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为由将其推荐到了小苏学士处。后者只“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便送他去了小王都太尉处。小苏学士的理由是,身为哲宗皇帝妹夫的小王都太尉喜爱风流人物,正需用这样的人。果然,太尉一见小苏学士差人持书送高俅来便喜,收留其在府内做了亲随。

从此处看,小苏学士比董将仕棋高一着。董将仕怕高俅“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便胡乱推荐至别处,并不考虑高俅的特长和小苏学士处的需求。而小苏学士则“变废为宝”,把对自己来说效用几乎为零的高俅送予合适的主人,双方皆大欢喜。与现代企业一样,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契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成功变为商品,再卖得好价钱。小苏学士把高俅送给小王都太尉,虽然没有直接换来金钱,但对小苏学士来说,金钱的边际效用远不如小王都太尉的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