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话:别开生面的“《水浒》经济学”(2)

可以说,权力寻租才是害死郑屠的元凶。他在靠着权力的魔杖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个人欲望也急剧膨胀,并且不受约束的作为也滋生其他恶果,最终被嫉恶如仇的鲁智深打死。《水浒传》并无提及郑屠和小种经略相公的钱权交易,但是粗中有细的鲁智深似乎知道一些,在发觉郑屠被打死之后,施耐庵如此描写鲁智深的心理活动:“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看官们需注意,在这里鲁智深并不把“杀人偿命”的法则放在心上,而仅仅是担心“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可见,他是知道,即使被抓住,自己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原因何在?因为他知道小种经略相公在此处理亏,肯定不想将“郑屠案”搞得动静很大,大事化小也在情理之中。其实,鲁智深的顺利逃脱,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官家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书中,作者还对个人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例如,城府颇深的宋江对机会成本的把握相当到位。在江州事发之前,宋江上梁山的机会成本超级大。他路过梁山时对晁盖所言:如果不去江州服刑,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这就是那时宋江上梁山的机会成本。在宋江看来,如果付出了这样的成本,对他而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世虽生何益”。江州案发之后,宋江投靠梁山基本已无机会成本可言,要么去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要么是被朝廷砍头送命,其机会成本已经降至零。此时,宋江上梁山则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在作者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体验机会成本的过程。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每一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数,每一天都会面临无数大大小小的抉择。俗话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个有准备就包含着知识、经历、机遇等,这些正是核算机会成本的要素,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自然可以准确地做出最为明确的选择,使人生的收益最大化。

还有,作者对于《水浒传》里两大超级配角董超、薛霸的经济学分析也颇有喜感。当代诗人聂绀弩曾有诗专门写过这两个人:“解罢林冲又解卢,英雄天下尽归吾。谁家旅店无开水,何处山林不野猪?鲁达慈悲齐幸免,燕青义愤乃骈诛。佶京俅贯江山里,超霸二公可少乎?”就是说,超霸二公的“能力和水平”,完全符合当时宋朝的人才需求。在以赵佶为班长,以蔡京、高俅、童贯为成员的领导班子治下,出现一些董超、薛霸之类的公职人员完全合乎逻辑。

这两个衙役先是受高俅指示,意图暗算林冲,被鲁智深撞破,他们失手后,自然得罪了高太尉,被迫从开封府离职,应该属于摩擦性失业的范畴。董超和薛霸的失业,不是能力不足,不是要求的待遇太高,也不是开封府对这样的员工没有用人需求,仅仅是因为有来自高层(殿帅府)的压力不得不将其解雇。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董超、薛霸被炒鱿鱼属于非自愿性失业。“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后,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于是,此番“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就是说,再次上岗后,董超、薛霸干的还是老本行。两个被“刺配”的囚犯都能够入得了梁中书的法眼,可见这两位还是适合做这个行当,有其过人之处的。

如此种种既在情理之中,又能跳出旧有观察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在本书之中比比皆是。在当今社会,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经济学有更深的认知,对于读者、对于社会都是增加福祉、减少交易成本的好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乐于出版此书并将其推荐给读者的最重要的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