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外如是?1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换子疑云》(Changeling )改编自1928 年洛杉矶一宗真人真事凶案。案中女主角的年幼儿子忽然失踪,警方却送回另一名男孩顶替,母亲不愿被逼接受,却被贪污腐败的警方关进精神病院。后来揭发了一宗集体残杀儿童案,虽然找到的尸体不多,但估计死者多达20 人,当局才发现女主角的儿子可能在内。当事人在牧师协助下进行抗争,最终把美国建制的黑幕揭露于公众眼前。电影最震撼之处,在于其背景为近代,又是先进发达的法治国家,情节却腐败得如第三世界。其实催生电影情节的个别背景,在当下依然存在,不过形式改变了而已。明亮背影有黑暗─世界,就是这样的了。

●集团式贪污在美国今昔

《换子疑云》的背景是1928 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柯立芝(1872—1933 年),主张小政府,推崇自由主义,同期欧洲经历了一战后的混乱,美国已一跃而成世界大国。但当时美国社会阶级界线相对森严,传统精英把持政事,妇孺权益不受保障,平权思想并不普及,举国气氛有点像发展中国家的“拼经济”,社会问题自不会少。电影讲述的加州警察集团式贪污,勾结法官、医生和记者,就是上述时代的产品。虽然最后贪污集团丑事败露,民事法庭建议涉案的警官永远停职,作为大反派的警官琼斯被罚款,但在现实世界里,他们不久就复职了,连罚款也从未缴交;有一说那位警官甚至成了警坛常青树,活过100 岁才过世。

时至今日,美国警队的品行自然好多了,但曾生活在美国的人会明白,贪污并未杜绝。由于美国没有像香港那样,在廉署成立时为警察洗底,老一辈警察的歪风,无可避免地会承继在新一代警察身上,对此我们在电影《无间道》中可见一二。就算贪污收敛了,美国的制度也默许其它形式的利益输送存在,这在政治学上称为“客户主义”(clientalism)。例如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他的民选参议员位置依例由所属的伊利诺伊州州长临时委任,任期直到下届大选。同属民主党的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却私下通过“拍卖”方式,企图把席位委任给好友兼“客户”帕里斯,又借故打压媒体的批评言论,“天子”故乡脚下,作风和百年前一样,最后以贪污罪被捕。而这位州长的共和党前任赖因同样因为贩卖政府合同等贪污丑闻下台,布拉戈耶维奇才能以“肃贪”之名扶正。

事实上,由于美国选举需要巨额金钱,候选人必须懂得和利益集团交往,才有可能获胜。当局一直希望以“软钱”(soft money)和“硬钱”(hard money)规范管理选举经费,但成效微忽。在这过程中,往往涉及不少利益输送,至于输送得是否高明,就看候选人是否懂得潜规则了。像布什时代的副总统迪克·切尼和石油公司的瓜葛,在美国是多人传诵的秘密,但要找到具体证据证明他贪污,则几乎不可能。

读书导航